胸腔闭式引流液更换
【典型病例】
病例一:
患者×××,女性,65岁,人院诊断“右肺下叶肿物性质待查”,在全麻下行右肺下叶切除术,留置右侧胸腔排液管一根,遵医嘱每日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液更换。
病例二:
患者×××,男,5岁,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在全麻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留置右侧胸腔引流管一根,遵医嘱每日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液更换。
【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相关知识】
(一)概念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
(二)目的
1.引流出胸腔内的积气、血液和渗液。
2.重建胸膜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
3.促进肺复张。
(三)适应证
1.各种类型的气胸,经胸穿抽气不能复张者。
2.血胸(中等量以上)
3.脓胸或支气管胸膜瘘。
4.乳糜胸。
5.开胸术后。
(四)禁忌证
1.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者。
2.肝性胸水,持续引流可导致大量蛋白质和电解质流失。
(五)并发症
1.引流不畅或皮下气肿。
2.出血多由于引流的位置靠近肋骨下缘损伤肋间血管所致。
3.胸腔感染长时间留置引流管、引流不充分或切口处污染均可引起。
4.复张性肺水肿对于肺萎陷时间较长者,在排放气体或液体时,速度不能过快,交替关闭、开放引流管,可预防纵隔摆动及肺水肿的发生。
5.膈肌或肺损伤。
(六)注意事项
1.保持管道的密闭性。
随时检查引流装置各衔接处是否密闭及引流标无脱出。
使水封瓶长管没入水中3~4cm,引流瓶始终保持直立。
更换引流或搬动病人时,应先用止血钳正反双向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3.保持引流系统的低位性。
胸腔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100cm。
4.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或堵塞、漏气等情况。
5.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情况(一般水柱上下波动的范围4~
6cm)及水封瓶内气体排出情况并记录。
6.搬运患者过程中,应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发生。
7.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建议胸腔闭式引流瓶每周更换次(有研
究表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每周更换一次
水封瓶并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及水封瓶内细菌定植的机会),胸腔闭式引流液每日更换。
8.胸膜腔大量积气、积液者,开放引流时应缓慢。
引流液体首次勿超过1000ml,防止发生纵隔的快速摆动移位或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
待病情稳定后后再逐步
开放止血钳
(七)健康教育
1.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促进肺复张;经常改变体位,有助于引流。
2.应告知息者在休息、活动时,引流瓶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100cm。
3.应观察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或堵塞、漏气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告知医师。
4.嘱附病情允许的患者尽量采用半坐卧位。
5.功能锻炼:气胸痊愈1个月内,不宜参加剧烈活动。
6.定期复诊。
(八)知识链接
1.放置位置
(1)排气: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
(2)排液:患侧腋中线或腋后线第6~7肋间
(3)脓胸:脓腔积聚的最低点
2.拔管
(1)拔管指征:一般置管48-72小时后,引流瓶中无气体溢出、引流液颜色变浅、
24小时引流液〈50ml、脓液〈10ml,胸部X线片显示肺复张好、患者无呼
吸困难及气促,即可考虑拔管。
(2)拔管:协助医生拔管,拔管时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嘱患者吸气后屏气,术者一手拔出引|流管,另一手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和厚敷料封闭伤口,包扎固定。
3.处理意外
(1)水封瓶破裂或连接部位脱节,应立即将引流管反折,然后血管钳夹闭引流管,立即更换新的装置。
(2)若引流管从胸部伤口脱出,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以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协助医生进一步处理。
4.几种常见的异常水柱波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