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文本湖北省广水市人民政府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零一零年四月项目名称:广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编制单位: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单位:广水市人民政府院长:李玉堂教授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周均清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参加人员:周亚琦邵俊彭恺董家齐周婷卢慧李毅石森文李琼怡陈洁刘瀚熙徐利权杨俊雷张潘周熙张功常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2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4第一节市域城乡统筹发展4第二节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6第三节市域城镇空间规划6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7第五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8第六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9第七节市域旅游规划12第八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12第九节市域历史文化、风景资源保护规划13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15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17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7第一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17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181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结构182 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规划193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204 中心城区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22第三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23第四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27第五节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291 给水工程规划292 排水工程规划303 能源工程规划304 通信工程规划315 环卫工程规划31第六节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32第七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利用规划33第八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36第九节中心城区土地开发控制规划37第十节中心城区城乡统筹38第十一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时序与近期建设规划40第十二节中心城区远景发展构想41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41第八章附则42总则规划指导思想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规划;②坚持城乡一体,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③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和谐的规划;④坚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规划;⑤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公平公正的规划;⑥坚持依法行政,体现法制的规划;⑦坚持加大公众参与,体现公共政策的规划;⑧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体现人文的规划;⑨坚持近期与远期结合,体现弹性的规划。
规划原则①区域协调发展原则;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则;④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原则;⑤规划连续性原则。
规划依据(一)上位规划依据《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二)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3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三)地方发展纲领性文件《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重点①资源保护:重点研究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以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节约使用土地、水、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
②区域统筹:重点研究广水市的区位、交通、资源条件,寻找和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③城乡统筹: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④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构建连通区域、联系双城的交通网络和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范围(一)市域整个市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647。
(二)城市规划区应山街道办事处,广水街道办事处,十里街道办事处、武胜关镇、城郊乡的部分用地,以及许家冲、飞沙河、先觉庙水库的保护范围,合计总面积为380。
(三)中心城区应山街道办事处,广水街道办事处、十里街道办事处、武胜关镇、城郊乡的部分用地,合计总面积为162。
规划期限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2021-本世纪中叶。
规划层次2km 2km 2km①市域:区域协调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②规划区:生产力布局和城乡发展统筹规划;③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布局规划。
强制性内容文本中黑体加下划线的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城市发展目标①“紧密依托,特色发展”,建设综合实力较强,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鄂北门户城市;②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集散地及在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胜地;③弘扬“中国楹联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民间书法艺术之乡”文化,建设人文广水;④保护自然山水格局,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广水。
经济发展目标广水市经济发展分以下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近期):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初步实现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跨越。
至2015年,全市GDP总量达到266亿元以上;②第二阶段(远期):全市GDP总量达到470亿元以上。
经济发展策略(一)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置经济发展于区域经济大循环系统中(1)与武汉联系:依托武汉、服务武汉①依托武汉,发展广水先进制造业和以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②服务武汉,培育广水旅游、度假等优势服务业5(2)与随州联系:接受经济、技术、文化辐射带动,融入随州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与随州对接,在土地空间利用上进行协调。
充分挖掘广水的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民营企业优势,发挥广水通用设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与随州协调互补,分工合作,并逐步融入随州。
(3)与安陆、大悟协调:优势互补,在错位竞争中加强合作①产业空间和产业发展上相协调,共同打造中部地区通用设备制造中心②基础设施、城镇空间协调(二)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依托自身的特色资源、特色产品和特色市场,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发展优势农产业。
东南部乡镇重点发展大蒜、花生、油菜,北部山区乡镇重点发展鲜果、食用菌,西部库区乡镇重点发展畜禽和水产业。
突出发展高效经济林,食用菌,生猪及禽产品,蒜、稻连作,优质专用小麦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
工业园向“专业化”而非“多元化”方向发展;整合资源,培植骨干,推进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壮大升级;以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在现代服务业中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围绕名山、胜水和山水生态旅游三大精品,打造三潭达摩文化旅游、中华山生态旅游、徐家河度假旅游、黑龙潭观光旅游和现代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的五大特色旅游品牌。
(三)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实现市域经济发展中的聚集规模经济效应贯彻“产业集聚空间收缩战略”,使各产业在优势园区形成更大集聚,限制在市域其它地区的发展。
(四)注重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产业连锁互动①协调产业级次关系,保证支柱产业发展;②加强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支柱产业发展。
社会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45%以上,2020年达到54%以上。
全面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建成较为完善的科技进步、国民教育、公共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人居环境和公民素质有较大改善和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6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80张。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社会发展策略(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劳动力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城区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
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文化发展目标倡导发扬本土文化的同时,提倡发展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代文化。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事业体系。
文化发展策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至201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加强污染源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城乡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至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5%。
至2020年,实现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全市生态环境步入7良性循环。
至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65%。
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加强市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生态网络。
确定空间管制的范围和措施,有效保护森林、水体等重要生态资源。
统筹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目标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
严格保护涉及公共利益和具有特殊功能的重要土地资源,如耕地、林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用地。
通过对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建设时序的控制,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圈占土地。
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农业用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策略①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②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③开源与节流并举,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目标保护并利用好现有水资源,统筹分配城乡用水。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和增强城镇居民节水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市域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策略①实施水源保护工程。
②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③开发利用雨洪水、再生水等新水源。
8能源利用和保护目标全市新建居住建筑全部达到节能65%标准,公共建筑达到50%标准,节能设备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0%以上。
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建筑、交通、居住等领域节能减排力度。
积极发展新能源。
能源利用和保护策略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生产、生活节能与降耗并重,强化节能措施,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完善电力、燃气工程规划,确保能源供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