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欣赏汉族民歌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 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 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 《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 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旅行,并进行音乐 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 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 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 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 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的 乐器之一。
1、调式 包括调式类别、音阶、调式骨干音及组合形式、调式功 能倾向、调式转换特征、色彩音等。 2、旋法 包括音高进行的大体趋势(上趋、下趋、上弧、下弧、回 返、平直及各种组合)和具体进行方法(跳进、级进、曲进、 直进样式及组合)。 3、润腔 包括音高装饰、音色、速度、音量、发音及吐字方法等。 4、色彩性乐汇 在某一地区民歌中经常出现的音组合的样式。
3、民歌风格区的具体划定 1)周耕《中国传统民歌艺术》书参照水系将汉族传统民 歌风格区划定为9个风格区:这样的风格区划,与汉语的 方言区、古代汉文化支系以及自然地理区域也都比较一致, 较能显示汉族民歌的地方风格及其流传与分布的规律。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中提到汉族民歌大致可分八 个色彩区:江南、闽粤台、湘鄂、西南、西北、华北、东 北以及江淮。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 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 3) 周青青《中国民歌》一书中将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如 下:西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江汉色彩区、湘色彩区、 西南色彩区、客家民歌特区。也就是5个色彩区加一个特 区。 4)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划 分更为详细一些,是10个色彩区加一个特区。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 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 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 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 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 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 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这一变,开创了音 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 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 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及外来乐 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
第二节 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 一、关于汉族民歌的色彩和色彩区
1 、何谓地方色彩?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 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 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 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 方色彩”。 民歌的色彩指的是民歌的地方性风格,而所谓民 歌的色彩区是指在民歌音乐的地方性风格方面具有某 些主要共同特征的民歌流传区域。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 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
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
第三节 西北色彩区
在中国汉族各地域的音乐 中,西北音乐是独具魅力 的。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 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 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 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 心灵深处的震撼,能让你 闻声落泪、血脉贲张的, 那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 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 中国民歌之魂...
2、早期文化背景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在很长一个时期里。 人们都倾向于黄河流域是唯一源头的看法,认为 古代文化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四方传播的。随 着考古的新发现,有人提出了“多中心”说或 “并行论”,认为在黄河流域文化优先发展的同 时,中国还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它们 各有其不同的来源和生存空间,有自己的典型特 征,相互之间呈并行状态。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 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 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 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 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 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
2、 汉族传统民歌风格区的具体存在三种状态 风格区有大小之分;风格区内有单纯风格呈 示与数种风格并存之别;风格区的风格本身可分 为土著固有风格、边沿交错风格及飞地插花风格 三类。 1) 风格区大小重叠同构风格体系 将我国汉族的传统民歌根据不同标准作或粗 略或精细地划分,分出或大或小的不同风格区。 大的风格区中往往包含小的风格区。小,大小重 叠,共同构建起汉族传统民歌的风格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如何欣赏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和的精神——和是指中国音乐讲究艺术表现 的中和、简约、适度。 虚的意境——这是中国音乐在美感特征上的 要求。含蓄的美,空灵的美是中国音乐必须达到 的一种境界。 “线”的形态——中国艺术,正如美学理论 家宗白华所说,无论绘画、书法、音乐、都形成 了独树一臶的“线的艺术”。
二、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的意义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与汉族民歌体裁分类是相 互不可替代的两种研究方法。 体裁分类是通观汉族各地区的民歌,看它们 由于产生场合和社会功用不同而产生出的具有普 遍意义的几种音乐类型,总结出的是不同地区民 歌的共性。体裁分类的重点不是旋律的形态。 民歌色彩区划这一研究方法的出现,使体裁 分类法欠缺的部分得到了补充。如果说体裁分类 是总结汉族各地民歌的共性的话,那么色彩区分 类则是分析汉族各地民歌的个性所在。它的侧重 点在于民歌音乐中旋律进行的不同模式,即音乐 地方风格的构成要素。
3、语言背景 语言的区划是以方言为依据的。民歌从一开始就 用方言演唱,它的生存与传播受到方言区域的限制。 而民歌的歌词就是人们的口头语言,不同的地方俚语、 称谓、感叹用语及衬词答等,都会形成民歌的地域性 差别。另外,学者还认为,民歌音乐中的地域性风格、 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方言语音中声调和发音方式的制 约。 4、社会背景 构成社会背景的因素很多,例如社会制度、行政 区划、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等等。它们对于民歌的 体裁和题材的分布与流传有较大影响。另外,对于汉 族民歌音乐形式的地方风格,社会背景也具有直接或 间接的作用。
三、汉族民歌色彩的形成原因 1、地理背景 构成地理背景的主要因素是水系、山脉、地形和 气候。我国地域辽阔,汉族聚居区具有多水系、多山 脉、多种地形、多种气候的特点。 大海对文化起着沟通作用。 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 我国地形、地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 而气候对于生产、生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则主要表 现在南部与北部。这是汉族民歌南、北方的风格差异 大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理条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塑造人们物质 生产方式的稳定因素,而物质生产方式对于音乐的风 格特点有着深刻的影响。
2) 单纯风格区与复合风格区 风格区内的民歌有的呈现出单纯一致的风格 特点,有的则具有几种风格并存甚至混融的特点, 前者称为单纯风格区,后者叫作复合风格区。 单纯风格与复合风格,是相对而言。属单纯 风格区的其内部并非没有风格差异,只是差异较 小;而属复合风格区的内部风格差异则较大。有 的风格区甚至形成不同风格的混融。 单纯风格区与复合风格区是长期的社会历史 背景、传统文化渊源、民族人口迁徒等多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显示民歌文化传统的深厚。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 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征 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 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 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 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 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 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 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 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 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 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 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 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欣赏指引》
这首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是中国民歌中的精品,深受中 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康定位于四川西部高原,那里山峦环套,景致优美,那里的青年 男女经常在夜幕与山影的掩护下,纵情高歌,向心上的人表达爱 慕之情。这首歌就是一首向心上人表达内心爱恋的情歌。 歌曲由三个乐句组成,“月亮弯弯”三小节,只是一个小小的转 承句。最后两小节是第二句从词到曲的重复,给人以简明、稳定 感。歌中的“溜溜的”和“月亮弯弯”都属于衬词,没有实际意 义,但使歌曲更为风趣、生动,同时显现了地方特色,句尾的 “呦”与句中“溜溜的”反复而有规律地出现,改变了正词原有 的韵辙和平仄,使得句中和句尾韵律回环,给人以悦耳、和谐之 美。
3) 土著固有、边沿交错与飞地插花风格 “土著固有风格”,是指一风格区或一行政省 内的土著(原住)人口的民歌风格。 “边沿交错风格”,是指一风格区或一行政省 的民歌,流布到相邻风格区或行政省的边沿地带而 产生的混合风格。边沿交借地带的民歌,常常具有 鲜明的混融性特征。 “飞地插花风格”,是指一风格区或一行政省 的某种土著民歌风格,插花似地插在另外的风格区 或省份之中,形成风格的“插花地”或日“孤岛”。 土著固有、边沿交错与飞地插花风格并陈,体 现民歌风格的丰富多样。
三、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 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 秦汉。 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 乐舞的进化。 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 音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 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 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 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 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