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首先必须要介绍的是我的姓:张。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

张姓曾有43个望族,为百家姓之首。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之孙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

张,望出濮阳。

”“晋国张氏,这就说明,晋国的张氏,并不始于解张,而是周宣王卿士张仲的后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

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

此非命姓氏之义也。

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

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

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

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

《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

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也是起于此故。

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

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

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

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河南濮阳。

濮阳,是中国张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

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

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

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

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

《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

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

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

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而我的直属,大概由于并不十分显赫,长辈们也不怎么提起,所以我了解并不多。

但由于张氏大家族人才辈出,所以近代亦有很多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走向的人物。

如清后有寸土不让的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人。

此地后又改称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家甸屯,现改称大洼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

其实,这里现在只有一片房屋遗址,已经根本没有村落了。

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

张作霖后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

1928年6月4日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死去。

关于寸土不让,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来自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赏字,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

但张作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

那个东洋名流瞅着“张作霖手黑”几个字笑出声来。

随从连忙凑近大帅耳边提醒,“大帅写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成了‘黑’了。

”哪知张作霖一瞪眼睛骂道:“妈那个巴子的!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在场的中国人恍然大悟会心而笑,日本人则目瞪口呆。

这个“寸土不让”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现在,正是因为这些生动活泼听来过瘾的故事让张作霖的名字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家喻户晓。

也有策划西安事变的伟大爱国者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伟大的爱国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

1901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

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

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

1930年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

1933年3月,热河省(今并入辽宁、河北、内蒙古)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张学良因代蒋介石受过而辞职。

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1936年4月,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达成了与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10月,毛泽东、周恩来致书张学良,请其向蒋介石转达互派代表谈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张学良多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并请缨抗战,均被拒绝。

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遭到训斥。

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抗日,于12日晨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抗日八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

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西安。

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协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同蒋介石的代表宋美龄、宋子文谈判达成了停止“剿共”政策等六项协议,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走向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

25日,张学良没有通知周恩来就亲自陪同蒋介石回南京。

蒋介石一到南京便立刻扣留了张学良,长期软禁,先后囚于浙、赣、湘、黔等地。

国民党撤往台湾,张学良被转至台湾继续软禁。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

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亦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军张自忠(盟军牺牲最高将领)。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

以中华民国上将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1911年,张自忠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就秘密加入同盟会。

1914年,他投笔从戎赴东北。

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

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

自抗战时起,命运起落无常。

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

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

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除以上外还有“和平将军”张治中、新中国国名的提出者张奚若、前国家副主席张澜等杰出人物。

身为张氏大家族的一员,他们都参与和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