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感想

合同法感想

合同法感想

——学习态度和方式的转变

“学习法律最重要的是法律信念的培养而不是法律技术的掌握,这是法律人和法律工匠之间最明显的差异。”这句话对于我们大三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大一的法理课堂上老师就强调了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和观念对于法律信念的树立尤为重要。

随后的学习中,授课老师试图尽可能地拓宽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揭示法律背后的价值和原理。但并不是每一门法律都能够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平心而论,我们法学院的教学课程安排是失败的。首先,课程设置的时间和顺序不合理。大一科目少,学生过于轻松,导致了大三阶段一些重要的部门法都还没有学过,直接影响了其他课程的教学。其次,课程的老师分配不合理,基本上都采用多个老师混合搭配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好不容易适应了前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方式,正想要与老师进一步探究和讨论时,又换了另一位老师,学生不得不重新适应。更为严重的是,前后两位老师的授课内容要么交叉重复,要么毫无联系,学生实在难以体验到一门连续的完整的高质量课程。再者,学院对于一些具体的部门法的重视力度不够。比如: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等实体法,应当在大一学完民法总则时就开设却迟迟没有开设,直到我们需要在其他程序法、国际私法或一些案件教学课程上用到时,老师才发现我们正在学,或者还没有学。许多老师都会当面质疑我们:这些法没学、那些法也没有学,你们都学了什么?诚然,并不是说学院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开设这些课程,就意味着我们不用学这些课程,只是,学院完全可以安排得更加合理,这样对于我们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是更好么?

非常庆幸,虽然合同法开设得比较晚,但这门课确实让我享受到了一次连续、广泛、完整、系统的法学理论教育。常言道: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对老师有很深刻的认识,但老师不一定了解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于专选课而言,学生享有完全的自主决定权,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老师或者科目。基于本人的选课经验,唯有不

依赖教科书,有自己授课的体系和框架,能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能够自圆其说的老师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才值得自己认真听讲和思考。倘若老师上课授予我的知识跟教科书讲述的是一样的,那选择这门课的意义何在?从学习效率的角度来看,“不逃课的学生绝对不是好学生”是有道理的,这涉及学习的机会成本问题。与其在不感兴趣或者性价比不高的课堂上昏昏欲睡,还不如在安静的图书馆多看几本法学专著。现实中,有不少老师通过点名机制来约束学生的逃课行为,这对于学法律的学生由其反感。大家都崇尚自由的学习与生活,点名能够留住人,却留不住心,任何违背他人意愿作出的限制他人自由的行为,都是无效率的。

基于多年来的学习,我始终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学是挖掘学生兴趣最好的方式。本人对于合同法的兴趣在于合同法本身以及教授合同法的过程。更确切的说是比较赞同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及对学习和考试成绩的态度。在我看来,学习法律与应付考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学习法律的目的,正如上述所言,是培养一种法律信念,这是非功利性的,是需要用平稳的心态通过日积月累才能达成的。而恰恰相反,考试的设置以及过分强调分数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学习过于功利和急躁。选课的标准也不再是课程的质量以及自己的兴趣,而是以分数高低作为决定性因素。其实每个人都清楚,考试成绩并不能非常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就像司法考试的分数再高,也只能说明你拥有了合格的法律技术,但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

因此,教学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羁绊使得大部分的教学偏离了最初的方向,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和仅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上,没有真正地为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投入热情和精力。但即使在一个自由的教学环境下,也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法学教育的真正目的,这取决于老师的讲课重心和方式。基于这点,我始终认为老师对学生的贡献不在于讲授的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影响,即古语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个法律人,不仅要作出准确合理的判断,更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和理论依据。

合同法的精彩之处在于,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比重恰到好处,以理论研究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另一方面,理论的探究即广泛又深入,涉及世界各个代表性国家和组织的相关法律,争论的焦点层层深入,甚至一度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上合同法,而是属于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合同法。

对我而言,每星期的合同法都是一次彻底的头脑风暴,让我深感无知和渺小,同时也反省了以前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力度,摒弃了功利性的学习态度,从以前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性学习,这可以说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得不说,主动学习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以本人补习民法总论为例。先前的学习都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且是内地出版的枯燥无味的教科书,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对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无法进一步深入。而后来主动学习民法则不同,先是由于合同法的头脑风暴,发现自己对于民法的基本术语理解不到位,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到图书馆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资料中关于同一概念的定义和解释作一个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大脑总是处于一种高度集中和亢奋的状态,丝毫不感觉枯燥和疲累,学习的效率自然是事半功倍。所以说,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而自己以前之所以提不出问题,是因为自己的视野太狭隘,接触的内容太少。当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时,当老师的理论分析越深入时,自己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就浮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后,你又会联想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循环的启动子就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一个好的制度能够让坏人变成好人一样,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同样也能让处于迷茫阶段的学生找到前进的道路。比如像讲授国际私法的谢石松老师,虽然对于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但其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只要你现在开始拼命读书,一切都还来得及”。

学习合同法的最大收获不在于具体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老师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讲授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所引起的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态度和方式的改变。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将促使我在法学学习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且越走越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