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史简答题复习材料1.名词解释称提之术: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
其内容主要是3年1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设置发行准备;限制最高发行额。
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农业贷款。
典质: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五铢钱;钱币名。
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重五铢,上篆"五铢"二字。
自汉历魏﹑晋﹑六朝至隋皆续有铸造,惟形制大小不一。
唐武德四年废。
公廨钱:指政府在各府县拨付一些钱作为放款,可用于放贷取利,也可经营别的事业,收入作为政府收入以供开支。
交子:产生于宋朝用于代替铁钱流通,是最初的纸币。
钱引:北宋时期交子曾改叫钱引是领钱的证书的意思。
会子:南宋称纸币为会子有区别于交子的发行方法。
质库:由南北朝的典质发展而来,出现于唐朝,是一种独立的放款机构。
寄附铺:唐朝时期出现以办理存款业务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的机构。
书帖: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
飞钱:唐朝的汇兑叫飞钱。
贴票风潮:1897年发生于上海,钱庄以高出市场一般水平为诱饵大量吸收存款,庄票到期也能支付,后由于经营钱庄过多相互间无打融通导致市面银根紧张,形成一次严重的金融风潮。
橡皮股票风潮:1910年英国商人鼓吹经营橡皮可获巨利,致使大量投资者做多橡皮股票,后该英国商人将股票全部抛出卷款潜逃造成一次严重的金融风潮。
信交风潮:19世纪各种交易所纷纷成立并开业,但由于多数交易所并未获得批准实收资本不足主要从事买空卖空的投机活动,后由于银行和钱庄收缩资金,资金运转不灵,大量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倒闭,形成“民十信交风潮”。
废两改元:国民党统治时期颁布的废除银两改用银元的货币政策。
法币改革: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
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2.简答题1.票号没落钱庄发展的原因?钱庄-------银钱兑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兑换券(钱票、银票)。
Ⅱ票号-------汇兑业务、存放款。
2.汉五铢的历史意义?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阶段。
秦半两钱虽然为以后历代铜钱确立了一个式样,但是太重,不太适用。
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重量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得以确立,大小适用,商民称便,是最为理想的古代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媒介。
五铢这个重量也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3.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1.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2.开元通宝的使用,使唐代货币保持了长期的统一与稳定3.开元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古代日本、朝鲜及越南等国,都受到了开元钱的影响。
4.十进制4.为什么明代白银能实现货币化?白银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明代末期至法定货币,可以从白银的供给和需求角度考察。
就供给而言,外国白银的流入为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提供了物质前提。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白银成为本位币的物质前提是国内白银存量足够满足流通之需。
中国银矿藏相对缺乏,长期只能作为辅币。
恰逢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白银的大局开采,外国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促使白银货币化。
就需求而言,明代后期国内市场迅速扩大,商品经济一片繁荣。
国内贸易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稳定的通货,而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币值都不稳定,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或渐渐贬值。
白银以其币值稳定的优势自然取代纸币和铸币成为法定货币。
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货币从贱金属铜钱向贵金属白银转变,也导致以赋役纳银为表征的中国货币财政制度最终确立。
随着白银货币化步伐的加快,白银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白银的货币流通,循环注入全部社会经济生活,使得晚明市场前所未有的活跃起来5.清后期两大危机的根源?1.资本市场过度发展2.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发展没有跟上3.大多数投资行为都是投盲目投资6.谈谈清后期三次金融风潮:一、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光绪九年,上海保发了我国历史上首次真正算得上是金融风潮的大风暴。
此次风潮影响颇大,设计范围极其广泛,有87%钱庄倒闭,导致银根极度紧张,商号、银号等告贷无门,刚刚兴起的新式企业和筹资活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仅有的一点独立发展机会都丧失了。
此次风潮是从商号倒欠钱庄巨额款项,逐步连累到钱庄而扩展开来、遍及其他各行业,因此也被称为“倒帐风潮”。
上述风波的出现,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
首先,外国入侵者前期夺取了各项特权,经过几十年的侵略和经营,开始发挥效用。
具体到经济方面,此时外国入侵者已经能够借助自身的三十里孔子我国市场,摆布我国的经济命运。
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大量逆差。
资历雄厚的富商也在跟外商收购私家的较量中陷入困境,倾家荡产,并危及金融市场,加剧了金融风潮的危害程度。
其次,我国钱庄自身弱点是导致此次风潮的内在因素。
钱庄本身自力很弱,内部缺乏积聚资本,积累资金的机制和要求,既没有采取股份制组织来增强自身股本,又没有相应地吧理念利润积累起来充作积蓄,反而每年结账时都把收益分光,在资金来源方面严重依赖与外国在华金融机构和我国票号、银行的拆款。
而在外部,钱庄又缺乏新式银行那样广泛吸收社会余资的功能,在授信方面却仍然采用传统的做法,只采用注重个人信用放款,不积极采用低压放款,还积极扩大信用规模。
钱庄依靠这种随时都会被收回的同业拆款,用于长期放款的做法,只能使其最终受制于人,一遇波动,终致支付危机。
再次,我国刚刚兴起的股票投机更是成为此次风潮的助推剂。
同治十一年(1872)成立工分制企业轮船招商局以来,我国形成了首次兴办股份制企业的热潮,刺激股份制企业的股票交易。
过度的投资股市,导致市场资金极度紧张,终致股票跌价,公司倒闭,从而牵累许多以股票为担保品的放款和从事股票买卖的钱庄,加剧了金融风潮的严重程度;而中法纠纷的升级,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状态,最终引发风潮的爆发。
影响:1、外国在华金融势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国重,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控制更加得心应手,许多通过政治、军事、等方面无法得到的利益却在这里获得了完全的补充;2、进一步延缓了我国新式企业的发展,刚刚兴起的新式筹资等方式遭遇沉重打击。
3、通过此次风潮,我国完全失去对各种土特产品的价格控制权,开始受到国际市场的控制和掌握。
4、此次风潮不仅仅局限在上海一地及其相邻城市,而是辐射到全国其他通商口岸和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商业城市以及内地的一些地方市场,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二、贴票风潮贴票风潮发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上海。
那时,因贩卖鸦片能获巨利,市面需要大量的现款,为此,各钱庄争相以重利吸收资金,放贷给商人,从中谋取暴利。
影响:1、此次参与贴票的钱庄在风潮中几乎全部倾覆,由此引起市面银根紧张,也给汇划钱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参与此次存款活动的客户大多是一些小额存款户,如女佣、有钱人家的妇女等,他们受害最多,很多血本无归。
三、橡皮股票风潮此次风潮跟以前的历次风潮存在明显的不同,这次是一些依赖外国银行势力的外国在华的各色骗子发起的一个明目张胆的骗钱活动。
影响:1、上海的整个钱庄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全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到次年,全市只剩下钱庄30余家,比上年减少了7%。
2、我国人民的资材受骗打到几千万元之巨,延缓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通过此次风潮,清政府为缓和局面而向外国借款所丧失的江苏盐厘等权利,进一步使我国社会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纵观上述三次风潮,大致反映出近代以来我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引起的:1、资本市场超前发展;2、人们盲目投资过度;3、外国金融机构操纵从而引发整个金融系统支付危机,导致金融秩序崩溃。
危机发生后,缺乏应有的管理,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完全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纠正,清政府没有意识到,也没有能力进行积极干预。
虽然清政府也曾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但基本上是在外国金融机构和国外侵略势力的压迫下作出的非意愿行动。
这不但无异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促进了国外金融势力对我国金融业,金融市场的控制,使我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他们敛财的机会7.法币政策实施的客观原因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11月实施法币政策,是有它的客观原因。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长期紊乱的货币制度迫切需要改革自从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本来就不统一的货币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化了,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改革币制已迫在眉睫。
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谋求新的改革。
2.政局的变更国民党履行币制改革的另一主要原因是30年代政局的变更,进一步说,就是防范日本扩展对中国侵犯的战略须要。
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进步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公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剂和改变。
[1]编辑本段3法币政策实施的物质条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金融统治网的建立和加强,为币制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美帝国主义制造的白银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相反却给国民党政府完成金融垄断和掠夺人民财富造成了千载一时的良机。
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原有江浙财团、华北财团和华南财团所属的银行,形成了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垄断全国金融的统治网,大大加强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实力,使它在金融机构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支撑困难局面,而且为法币政策的实施作好了物质准备。
法币政策就是在这种客观需要而又可能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8.法币政策的历史意思消极影响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客观产物。
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深深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权造成了机会。
加上它“生不逢时”,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这就使币制改革的一点点进步性,又被急剧袭来的“通货膨胀”淹没了。
积极影响首先,它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由于法币与现银脱钩,中国的货币就完全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并且由于法币与英镑挂钩,可以到世界市场去流通——这有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第三,法币发行之初规定银元兑换法币一元,但实际兑换时,却是白银60%可兑100%的法币,这样,纸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后来法币又逐次增发,这些都缓解了从前通货不足的局面,使物价开始回升,物价的回升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工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