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石油管线由来、发展前景

中俄石油管线由来、发展前景

中俄石油管线的由来、发展以及中国的对策012343027 林彬中俄石油管线风波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有关协议的历史记录:1994年11月由俄方首先提议,在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后,开始了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前期工作。

1996年4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正式确定中俄原油管道项目。

1997~1999年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和中俄能源合作分委会的历次会议纪要中,对中俄原油管道项目予以确认。

1992年2月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中俄原油管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协议》,双方根据此协议于1999年12月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

2000年7月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继续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被列为合作内容之一。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经过谈判,就原油管道走向,向中国供油数量、原油购销承诺方式和原油价格公式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在江泽民主席和俄罗斯卡西亚诺夫总理会谈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协议》。

2001年8月中国政府批准了中方的原油管道项目建议书。

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时,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

双方计划于2003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工作并开工建设。

2002年8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写明“为及时落实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双方国家主管机构必须加快对项目进行审批,以便批准后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总协议将该项目转入初步设计阶段,双方将为实施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创造条件”。

2002年12月在江泽民主席与来访的普京总统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宣布:“考虑到能源合作对双方的重大意义,两国元首认为,保证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按期实施,并协调落实有前景的能源项目,对确保油气的长期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但是2002年下半年,俄国内掀起管线改道的轩然大波。

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出改修从安加尔斯克,经远东地区到纳霍德卡港口的一条管道新方案(简称安纳方案)。

俄实业界相当一批人士支持该建议。

此消息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此间,中石油对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参与竞拍权遭俄国家杜马否决,更激起国内强烈反应。

中国个别媒体报道,“俄罗斯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立场改变了”“出尔反尔”。

据俄媒体报道,2003年2月7日,在俄联邦能源部召开的会议上,部长优索福夫和与会的俄大石油公司、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的代表提出“二并一”方案:即先铺设“安大”石油管线,然后,再从靠近中俄边境的中转地赤塔向纳霍德卡铺设管线。

该方案是对前两个争论方案的折中。

预计,3月中下旬,此方案将在俄政府会议上进行审议。

无论结果如何,中俄改道风波都十分发人深思。

中俄石油管线风波的主要原因及其发展分析第一,中俄合作中的美日因素。

美俄、美日能源合作的趋势对中俄能源合作造成负面影响。

“9.11”后,美俄加强了能源合作。

近两年,俄美多次进行能源会谈。

2002年5月,在俄美高峰会议上,美国表示对俄罗斯石油感兴趣,决定向俄东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投资;同年10月初,俄美能源部长峰会决定,继续投资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油气田;在摩尔曼斯科建设石油出口基地,全部投资10亿-15亿美元,由美国承担,计划于2005年建成,主要向美国和北欧出口石油。

专家预测,项目建成后,俄每年将增加30%的石油出口,俄出口石油将占领美国5%的石油市场。

但是,美国不支持中俄铺设“安大”管线,支持铺设“安纳”管线。

其原因,一实美希望控制和获得俄的石油,“安纳”管线对美国有利。

二是目前中国进口石油中约70%来自中东,其中主要来自阿曼,而阿曼由美国控制。

美国担心,中俄铺设石油管线后,中国进口阿曼的石油减少,美国利益会受到损害。

三是美国担心,中俄友好合作会降低美国的影响。

日本有关专家分析,日本政府表示对“安纳”管线投资,首先考虑的是战略,即“要在中国影响日益扩大的东北亚地区确保日本的地位”。

第二,“安大”和“安纳”管线的利弊分析。

在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目前“安大”比“安纳”方案更有优势,对双方都有利。

与“安纳”管线相比,“安大”管线短得多,费用低得多,费用低得多,资金筹措也有保障。

前者造价17亿美元,后者造价近50亿美元。

“安大”管线全部完工后,年输油量3000万吨,不仅俄西伯利亚的探明石油储量有基础,进口石油的中国市场需求也有保证。

中方还要以法律形式承诺,连续20年进口俄石油。

因此,管线成本可按期收回,管线收入也能得到长期而稳定的保证。

而且,中国的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市场前景广阔。

二实施“安纳”管线还很不现实。

首先,俄东西伯利亚探明的石油储量不足。

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高层经理就明确表示,“安纳”管线只有潜在的石油出口市场,日韩美对俄石油的需求量还没有现实的保证。

而且,目前项目既无“具体建设计划”,又未征询日本商社意见,远谈不到实施。

韩国和美国也没明确要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

倘若“安纳”管线的供油量和延续时间达不到管道设计能力,投资方会造成巨额损失。

这是日韩美等大石油公司必然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但是,主张铺设“安纳”管线的俄方公司和有关人士也自有理由。

他们认为,“安大”管线只对中国有利,对俄方有很多弊端,而“二并一”方案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有利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其理由如下:一是与“安大”管线相比,“安纳”管线设计的年输油量高得多,利润也大得多,前者为2000万-3000万吨,后者则为5000万吨。

二是与“安大管线相比,俄方从“安纳”管线获得的盈利要高得多。

在俄境内的“安大”管线只有1600公里,而“安纳”管线长4000多公里,负责管道管理的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从后者获得的石油销售税和管道运输费比前者还要多两倍以上,而且俄的管输费还在不断提高。

三是“安纳”管线将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从获得资金和高新技术看,比“安大”管线有优势。

四是俄罗斯奉行石油出口渠道多元化方针,仅仅铺设“安大”管线会使中国垄断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石油出口,对俄罗斯推进亚太能源市场多元化不利。

五是俄方认为,承担“安大”管线的中国公司思维方式陈旧,对中俄能源合作态度被动、不够积极,对俄罗斯没有国家保障的现状也不能适应,对俄法律的变化也持怀疑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俄油气合作项目的进程。

六是俄方认为,中国一些人看不起俄罗斯公司,“三峡”、“外高桥”等项目竞标失败就是例证;俄方希望与中方开展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方有关公司却表示,开发中亚能源不需要中俄合作。

这些均使俄罗斯人的心理收到伤害。

第三,在中俄能源合作中双方各自存在问题。

自中俄关系正常化以来,两个政治关系发展顺利,但是双方经济往来却始终不令人满意,能源合作的进展十分缓慢。

特别令人深思的事实是,在莫斯科科会界,支持中俄能源合作的人很少,只有外交部、经济与贸易发展部和一些汉学家。

在中国方面,切实了解并十分重视中俄能源合作者也不是很多。

仔细追究,中俄双方都有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俄罗斯方面看,既有影响双方能源合作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客观因素有:一是投资环境有问题,法律不完善,《产品分成法》问题尚未最终解决,特别是税法和《产品分成法》有矛盾,新法能否起作业,令投资者存有疑虑。

二是俄方公司在中方进行项目谈判前,公司之间,公司与总统和政府之间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签署“可行性研究总协议”以后又出变故和风波,尽管不代表俄总统和政府决定,但是,使中方内心的不信任的阴影放大了,对本已脆弱的中俄经贸合作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人为因素包括:一是俄罗斯有关机构和公司,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和内部机制变化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不够了解和理解,更不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开拓;对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心存疑虑和怨气,在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变成激烈言辞和行动。

二是俄罗斯社会“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深远,一遇风吹草动,便掀起波澜。

不少人对中俄合作有一种错误看法:认为中国对俄罗斯的需要远远大于俄对中国的需要,必要时,给中国点儿颜色瞧瞧,俄罗斯不会有什么损失。

殊不知,这些过激行动和言论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感情,成为中俄经贸合作正常发展的障碍。

从中国方面看,影响双方能源合作的客观因素有:一是由于中国没有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这使俄罗斯公司不能了解中国能源发展的前景,难以做出符合市场前景预测的决断。

二是中国的能源协调管理机制不力:没有相应的的政府机构和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的决策机制,因此,决策慢,反应迟缓,或造成国内多家公司在国外不自觉地自相残杀,或个别公司垄断掌握开发一下国外资源,在很大程度尚影响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推进。

中俄能源分委会开会时,俄方可以有多家石油公司出席,只要公司有要求,都被允许;而中方只允许一家公司出席会议,其他公司代表一个也没有。

人为因素则包括:一是由于体制原因,中国有关公司缺乏发展中俄能源合作的长远观点,俄方认为,中方虽早与俄罗斯人接触,但不了解俄罗斯人的心理和俄罗斯形势的变化,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在中俄能源项目谈判中,中方出席者常常是行政官员,而美国和其他国家大公司的项目谈判者是企业家和专家。

二是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复杂性认识不够。

三是讲成绩多,研究问题不够;出现矛盾找对方责任多,研究自己的问题不够,认真研究俄方的有关建议少,及时思考和切实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则不够。

中国的对策中俄油气合作首先是经济问题,但有事涉及两个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安全,国际关系等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俄油气合作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中俄靓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

反思中俄石油管线的改道风波,应及时解决以下问题:1、尽快建立能够协调全局的中国能源管理协调机构,制定中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这是顺利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

2、由于能源合作涉及到方方面面。

中俄双方又都处于转轨时期,国际环境、社会经济形式、内外政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乃至思想意识都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加强对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对增进互相了解和推进项目的实施十分重要。

仅仅依靠有关公司对合作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全面地跟踪研究,以此作为双方谈判和决策的依据和参考。

3、中俄能源合作已进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推进的阶段,要充分利用双方各级会谈的机会增进沟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要提高各级会谈的效率和质量,谈判和沟通要坦诚相见,增加相互理解,在维护各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相互协商,相互妥协,以取得合作项目的双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