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表一、阅读理解。
地球在呻吟忧天,人类才可自救。
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需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一行白鹭上青天。
”那四种颜色——()、()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垢、无形、无秽。
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留在太空中。
老实说,我们不仅失去了“原天”本身,此外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雨、原雪、原气……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同和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假如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于流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那么今天呢?今天,地球上每天约有400万人患上各种环境病。
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虎的总量就由6万多只锐减为2千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多只骤减为几百只。
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1.请在第3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填上诗句,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第2自然段中的“原稿”比喻____________。
这段话中最能形象体现“污染”的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现代文明”的双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___________。
4.题目“地球在呻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了不让地球母亲再次发出呻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
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
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
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
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
”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文中找出描写巡道工外貌的语句,再写出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意思,并写出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丰碑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冰坨子,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重伤员。
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
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
他要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可能……哦,可能太多了。
这支队伍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③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④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⑤“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⑥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⑦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落满了雪,一时无法辨认他的面目。
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飞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⑧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他的话音。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⑨“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⑩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⑪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⑫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⑬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中。
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这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1.简要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第⑪自然段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支队伍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文中哪个自然段对将军的疑惑做出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短文在第①自然段就描写了云中山的环境,第⑫自然段也写到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题目“碑”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欣赏是一种善良1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
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
()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他,对他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的。
为了走出生命路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
屠格涅夫听闻后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
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
他说:‘这位青年人()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
他本来是因为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想法。
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
于是,他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
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
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4年前写的这句话,竟影响了这个青年的一生。
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
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
我想,我为什么除了做小偷,就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与欣赏对立的是漠视与诋毁。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
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请用“﹏﹏”标出能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钟爱有加:__________________2.脱胎换骨:_______________4.文章写了两个故事,请用简短的文字加以概括。
故事一:__________故事二:_____________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枚硬币的秘密冬天最冷的时候,我带女儿坐公交车到图书馆。
这样既可以学知识,又能取暖。
回来后,女儿却变得有些奇怪——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上学,现在却提前到七点。
以前是三催四叫,现在是自己定闹钟,到点儿就爬起来,一分钟都不赖床。
而且,每次出门前,她都要从储蓄罐里拿出一枚硬币攥在手心里。
坐公交车有IC卡,早饭在家吃,口袋里也有零花钱,女儿要这额外的一元钱干什么?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女儿却神秘兮兮地说:“这是个秘密!”我欲拿家长的身份压她,想想又觉得不妥。
女儿十岁了,有一点自己的小秘密也很正常,再说了,一元钱能干出什么坏事来?星期天,女儿缠着我去图书馆。
孩子求知若渴,我自然乐意奉陪。
天气依然寒冷,我和女儿全副武装准备出门。
当然,女儿依然没有忘记准备一元硬币。
我没有“打草惊蛇”,反正我全程奉陪,倒要看看她到底用那一元钱干什么。
坐上公交车,半小时后下车,我径直往图书馆的方向走,却发现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一份报纸。
然后,她笑意盈盈地跑到我身边,冲我做个鬼脸。
我责怪她浪费,既然去图书馆,自然有免费的报纸,干嘛还要多花钱?女儿低下头,似乎在做思想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