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文学PPT教学课件

清代文学PPT教学课件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 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
包括顺至、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
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此后为近 代文学范围。
二、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1、清初反浮求实学风、经世致用思想, 促进了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使创作更加贴 近社会现实,关注国运民生。像遗民诗歌忧 时伤世,“学人之文”论史求实,戏曲作品 趋于雅正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 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 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三)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1、王士祯
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话》 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韵”。 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创幽静闲远境界,引 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
第八编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绪论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二章 《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三章 《聊斋志异》 第四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 《红楼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1644—1839)
一、清代文学的范围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 革命,共有国267年。不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 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1、“学人之文”: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 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 经世致用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2、“文人之文” :
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 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 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
一、 黄宗羲散文:
第二节 清代词
➢ 清词中兴:
➢ 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 《全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 多首,超过宋词两倍以上。
➢ 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 选》、万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的 词学专著。
➢ 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 运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 书》、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
2、朱彝尊
“浙西词派”领袖。纂辑唐、五代、宋、金、 元词600余家词为《词综》。朱词有500多首。 词风宗法姜、张,多在字句声律上用功,有精工 隽永、清丽流畅之胜,但多精巧有余而沉厚不足。
咏物怀古词常有寄托,如《长亭怨慢.雁》《卖 花声.雨花台》。
“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 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 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 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 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 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 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 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 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 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 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 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③清代骈文 清初文人揭骈文复兴序幕,至乾 嘉几与桐城古文抗衡,与当时政治思想专制、文 化学术复古、汉学之风兴盛有关。 骈文作家多是渊博学者,《哀盐船文》的作 者汪中,为骈文力争正统地位的阮元等。
3、新兴的戏曲、小说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①清代戏曲
明显雅化:传奇、杂剧均趋向文人化、案头化。 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
三、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1、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兴
盛; 已呈弱势的诗、古文,已经衰落的
词、骈文重新振兴; 各类文体均有传世佳作。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
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 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 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 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 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 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 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 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的。”
二、清中叶词
乾隆间浙派词兴盛。嘉庆初张惠言开创常州词 派,词风为之一变。
“常州词派”: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 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注重比兴寄托,主 张意内言外,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张惠言 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 比兴寄托。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流于晦涩
周济 常州词派代表作家,其词被认为是 “意 内言外”的典范,大抵写景咏物,有所寄托。
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 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 《挽船行》 《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 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 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 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 “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 (学问), 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 《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
3、纳兰性德
有《饮水词》300多首。作词崇尚南唐二主, 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其词直抒胸臆, 情致深婉,语言清新自然,历来为人称道。以 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长相思.山一 程》《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均为传世名篇。 惜其词多写离别相思,哀怨过多,情调低沉。
纳兰词风格凄惋,可从他的平生遭际以及时 代特点来探索其因。他虽多写个人哀怨愁苦, 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 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 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 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 (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 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 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 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 的学问诗。
二、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 诗歌向着拟古、形式方向发展。出现了尊 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 承晚明主情的“性灵派”。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诗多歌功
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评影响 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 集》《国朝诗别裁集》《说诗啐语》。
《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 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 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 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 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 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 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 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 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2、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乾嘉汉学之风日 盛,给清中叶文学带来明显消极影响,出现 严重滞化现象。如桐城派古文成为正宗, “肌理派”诗歌一时兴盛,历史小说重史轻 文,“才学小说”炫学逞能,文学离其本质 越来越远。
3、清中叶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 放的人文思潮,使袁枚“性灵说”诗论、诗 作的构建,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解放、精神叛 逆特色。而《儒林外史》、《红楼梦》中杜 少卿、贾宝玉等新人形象,则是人文意识觉 醒的生动标志。
(三)袁枚 及其“性灵说”
1、袁枚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 家”。存诗4000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 《随园诗话》等。其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 转自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皆名篇。
2、“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提笔 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 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 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 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一、清初词
“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1、陈维崧
“阳羡词派”领袖。其《迦陵词》存1600余 首,居清代之冠。多写身世之感和怀古之情。风 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
《纤夫词》是陈词代表作。写清兵强征十万民 夫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取景壮阔,气 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是现实主义 杰作。
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 “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得含蓄、蕴藉、 委婉, “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 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 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 派诗论。
(二)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2、“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 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 《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 “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3、查慎行、赵执信
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 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内容,现 实性强。
说; 长篇小说纷繁多样: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 英雄传奇《水浒后传》 才学小说《镜花缘》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不朽巨著《红楼梦》。
第一章 清代诗、词、散文
第一节 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 诗汇》收录 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 (2)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 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 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 (3)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 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 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