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学基础(全)

会计学基础(全)

17
(二)负债 1、定义与特点 2、分类:
负债按偿还期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 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 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 股利、应交税金等。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 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 期应付款等。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 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预以反映,其他计量单位也使用,但 不占主要地位。
我国采用人民币作为计账本位币。
8
第五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有关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 提供的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 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 准确,资料可靠。
22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基本等式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会计等式的其他形式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23
第三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定义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一)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 (二)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三)设置会计科目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四)会计科目名称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 懂 (五)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监督职能
1、含义: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 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 达到预期目标。
2、特点:1)会计监督是经常性的监督。 2)会计监督以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 3)会计监督包括效益性的监督。
(三)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关系
两者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监督,反映 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 的基础。
供应
生产
销售
5
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 一、核算和监督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 工作提供系统的经济信息 二、核算和监督各单位对国家财经政策、法令、制 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三、参与经济计划、预测和决策,加强经济管理
6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1、 定义:会计为之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 特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营业成本可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也称其他业务支出)。
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期间费用不与具体的收入项目直接联系,应当直接 计入当期损益。
(六)利润
1、定义与特点:
2、分类:利润按其构成的不同内容可分为营业利 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20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
1998年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 行)》规定: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 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1.资产
10
二、有关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1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1)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含义:收益性支出是 指支出所带来的效益只涉及一个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 周期的支出,如材料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所带 来的效益涉及到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 2)注意问题:会计实务中对于支出数额较少或单位 价值较低的资本性支出也作收益性支出处理。
24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 (一)按会计要素分类
会计科目分成五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 者权益、成本和损益五大类。 (二)按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
根据会计科目提供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可分 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大类。
25
第四节 账户
一、账户的定义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各项经济业务错综复杂,但它们引起会计要素 的变动,从数量上看,不外乎是增加和减少两种 情况。因此,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在结构上 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分别记录经济业务引 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账户的基本结 构划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 记减少额。
2 、配比性原则:它是指一定时期的收入与 其相关的 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入账。
11
3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它又称历史成本原则,指 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 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 4、权责发生制原则: 1)权责发生制与 收付实现制的定义 2)区别
12
国际会计等。
4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 体,是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即企业和行政 事业单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即为资金运动。
二、会计对象在工业企业中的具体表现

得 货 币 资 金
储 备 资 金








退 出 货 币 资 金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 方,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 少,则要根据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决定。
29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 4.收入
收入是指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 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 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 设拨款收入等。 5.支出
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 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 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 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


财产清查
成本计算
15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具体内 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会计要素的作用 1、会计要素分类使会计确认和计量有了具体的 对象,为分类核算提供了基础。 2、会计要素分类可以分类提供会计数据和会计 信息,这就使得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和经营 决策,加强经济管理变得切实可行。 3、会计要素为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
三、关于会计惯例修订要求的原则
1、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它是指企业在处理 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态度,如一项经济业 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 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形式是 法律形式。企业应当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 会计核算
3、重要性原则:指会计报表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和经营成果时,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 单独反映,而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应简化或合并 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把握关键
16
二、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
(一)资产
1、定义: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 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 益的资源
2、特点:见书上。
3、分类:资产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可分为流动 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 产。除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可统称为非流动 资产或长期资产。
资产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 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券和其他权利。资产分为 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负债
负债是指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 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各种应缴款项等。
21
3.净资产 净资产是单位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
三、会计的定义(见书上)
3
四、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管 理学。按其研究的内容划分,可分为会计学基础、财务 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 学、会计制度设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学、会计史 学等。其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 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主 干学科,也是会计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会计学按其涉 及不同范围的会计主体划分,可分为微观会计学、宏观 会计学和国际会计学。微观会计学包括企业会计、非营 利组织会计等。宏观会计包括总预算会计、社会会计、
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相比,它弥补了单式
记账法的缺点。我国历史上的复式记账法有三种即
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从1993年
以来,我国统一用借贷记账法进行记账。
28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 记账法的的定义
借贷 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 记符号,反映 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它是各 种复式记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二、借贷 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18
(三)所有者 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
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也即是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部分享
有的权益。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 分配利润。
(四)收入
1、定义与特点
2、分类:
收入按重要性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附营业务收 入两大类。
(五)费用
1、定义与特点:
19
2、分类
费用按其与收入的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营业成本和 期间费用。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不同。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 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 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 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三、会计分期
1、它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
7
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2、我国会计期间与日历年度一致,从1月1日至12月31日 四、货币计量:
26
第三章 复式记账
第一节 复式记账的原理
一、记账方法,有 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
(一) 单式记账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