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
A.弦琴学校B.鸿都门学C.国子监D.航海学校2.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昆体良3.“砖能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功能因素B.定势C.原型启发D.负迁移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D.学生亚文化6.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7.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的( )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8.( )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表9.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
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
A.安全需要B.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D.审美需要10.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
A.具体内容B.学习过程C.概括D.获得策略知识1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1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1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1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5.(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1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 )。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17.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18.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9.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20.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凯洛夫21.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 )。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22.“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 )。
A.初期B.中期C.后期D.各阶段都可能2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2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直觉思维B.聚合思维C.逻辑思维D.发散思维25.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 )。
A.初中二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一年级D.高中二年级26.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
A.诊断问题B.克服障碍C.行为矫正D.寻求发展27.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B.分析使能目标C.分析支持性条件D.分析学习结果28.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 )。
A.冯特B.詹姆斯D.杜威29.描述性研究方法不包括(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个案法D.调查法30.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 )。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二、辨析题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
3.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
4.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
5.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6.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7.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8.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
9.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间接指导。
10.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2.列举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3.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5.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6.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四、材料分析题1.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2.刘某是一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喜欢罗纳尔多,于是把头发剃成足球式的形状。
第二天来学校上课,刚走进教室,被老师看见,老师便对他说:“你的发式太怪了,把头发再剪剪,恢复正常了再来上课,顺便让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
”刘某回家后,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来学校,学校老师要求刘某剪掉头发,否则不准许他上课。
于是外婆带他去将头发剪成光头。
第三天刘某来到学校,没想到学校老师却说哪有学生光头来上课的,依然不允许他其上课。
外婆只好找校方领导,校方也说不准许其上课。
家长说:“可否戴帽子上课。
”校方说:“不行,等头发长长了再来上课。
”家长为让刘某学习,找到教育局领导反映情况,教育局要求学校准许刘某上课,但是刘某在校期间(要遵守学校纪律)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以刘某光头损坏学校形象为由依然不允许他上课。
运用相关的教育法规及你所掌握的教育学原理回答:学校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解析】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二文艺专科学校,而西欧最早的则要算雅典时的弦琴学校。
【解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解析】用途扩散就是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
【解析】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叫原型启发。
【解析】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往往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心理特点,对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强大的控制作用和影响力。
【解析】智商对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解析】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解析】课程表是学校成员活动的时间表,因此它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解析】审美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解析】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过程。
【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解析】学校绩效是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解析】这是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解析】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解析】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解析】布鲁纳建立了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解析】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
【解析】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阐述。
【解析】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的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所以通过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解析】“高原现象”指在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
通常在技能学习过程的中期容易发生“高原现象”。
【解析】画示意图属于组织策略。
【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解析】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主要是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解析】分析学习结果是教学评价的内容。
【解析】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解析】自然实验法不属于描述性研究方法。
二、辨析题1.正确。
解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错误。
解析: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正确。
解析: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4.错误。
解析: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
5.错误。
解析:这是新时代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6.错误。
解析: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亍: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7.错误。
解析: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
8.错误。
解析: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9.错误。
解析: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以直接指导。
10.错误。
解析: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三、简答题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性质。
(4)对教师的朗望。
3.(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
4.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