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1.简述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5)教育叙事研究。

2.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答:(1)反思使经验(和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2)反思能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1)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从无意注意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一个特点;(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记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4)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小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

4.现代班级管理的理念是什么?答:现代班级管理观要求以学生为本建立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1.简述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答:(1)教学交往策略;(2)课堂管理策略;(3)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2.简述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答:(1)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2)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技能(反思教学得失);(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4)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5)反思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反思教育理念);(7)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

3.如何预防和指导小学生学习疲劳?答:(1)合理安排学习的课程;(2)在课堂教学诸环节上,也应注意疲劳的预防;(3)确保小学生的休息、睡眠,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4)要注意小学生的营养问题。

1.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答: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

美育可以在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

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2.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

答:(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6)注意个别差异。

3.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

答:(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1.简述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

答:(1)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2)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3)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要注意与各级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5)要注意与各类节假日和纪念日结合。

2.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1)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2)全民性;(3)义务性;(4)全面性;(5)活动性;(6)趣味性;(7)启蒙性。

2.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1)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2)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3)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启发学生的教学思维;(4)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严谨,无科学性错误;(5)课堂教学要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境;(6)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

3.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与方法。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要点】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维的活跃,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案要点】一堂好课的标准主要有:(1)明确的教学目的。

(2)正确的教学内容。

(3)恰当的教学方法。

(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5)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中公讲师点拨】本题属于识记性题目。

由于条目比较多,可能不容易记住。

在记忆时,考生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表达、组织、气氛六个方面进行记忆,对每方面的具体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进行填充。

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案要点】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教学的影响下,想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

(3)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21.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形成系统的道德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其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22.简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要点】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广泛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

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人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需要的追求。

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那些不清楚自己是否讨人喜欢或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做出较“安全”的选择,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

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中公讲师点拨】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

这是历年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多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对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重点掌握。

23.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1)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2)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的内容深度、广度及学习的进度、速度,是根据参加者的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确定的。

(3)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个别化、个性化的,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答案要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答案要点】布鲁纳是美国着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影响问题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