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荀子的天人观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论荀子的天人观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论荀子的天人观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翟箫(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荀子的天人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和重要方面,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首先概述了荀子的天人观,之后从荀子的美学思想中挑出了三个方面分别讨论它们同荀子的天人观之间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荀子对于人的审美需求的态度、对卜筮祭礼的看法,及其乐论。

总而言之,荀子以一种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的态度建立起了他的一套十分具有积极意义的天人观理论,因而在谈到同审美相关的各种问题时,荀子能够排除迷信思想和神秘主义的观念,肯定人的审美需求的合理性,注意到单纯欲望的享乐同审美享受的异同,别关注艺术审美活动在审社会生活中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荀子;天人观;性伪;礼乐中图分类号: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143-02荀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在对他之前的诸子百家学说批判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是一位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美学问题上,荀子仍然是孔子美学的继承者和发挥者。

荀子坚持了孔子所开创的将艺术同政治教化紧密结合的传统,继承了孔子强调的“和”的美学思想,同时荀子也有着自己的发挥。

荀子的天人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和重要方面,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概述荀子的天人观荀子在《天论》篇的一开始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即是说自然界是存在着自身的客观规律的,并且这一规律是不按照人的客观意志与愿望而转移的。

在荀子看来,自然界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且自然界还是无意识,无目的的。

荀子特别强调要“明于天人之分”。

他批判了治乱由天定的传统迷信和宿命论思想,强调决定人类社会和国家政治的治乱的关键在人而不在天。

荀子认为天有天的职分,人有人的职分,应当各尽其职。

人不应该盲目的崇拜和畏惧自然界的力量,应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从而为人类谋福祉。

这便是荀子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以上便是荀子在提到天人关系的问题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2荀子的天人观与其对人的审美需求的态度荀子在《性恶》篇中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人们对美的要求是人性本有的欲望的一种,是先天便有之的,而非后天习得的。

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荀子肯定了人对美的要求的合理性,并对墨子对一切艺术和审美活动采取否定态度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在《富国》篇中明确指出“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

”荀子对人的审美需求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同他的天人观念分不开的。

荀子在谈到天人关系的问题时特别地强调要“明于天人之分”,在讨论关于人本身和关于审美的问题时荀子同样地强调了天人之分。

首先,在荀子看来人生来就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这是人的自然本性,而礼仪道德则是后天形成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又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性伪之分,也就是先天与后天,自然与人为的区分。

因而,荀子便将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感受能力划归为了人的自然本性,这虽然从根本上肯定了人对美的要求的合理性,但却仅仅地将人对美的要求看作了一种自然发生的欲望,没有看到其社会的历史的一面。

然而,荀子在将人本身作为审美的对象时,又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观点。

荀子在《相人》篇中说“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从这里看出,荀子对于人的先天相貌并不十分看重,认为一个人的后天道德品行如何,才是评判一个人的真正标准。

3荀子的天人观与其对卜筮祭礼看法荀子虽然认为人之本性就是各种各样的自然生理欲望,像尊君、孝亲、守法、循礼等等品质本来就不是人之本性所具有的。

但正因为人之本性是这许多种无止尽的自然欲求,所以才有必要用礼义对人性进行改造和节制。

荀子在天人关系上强调要“明于天人之分”,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同样强调性伪之分;荀子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应“制天命而用之”,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则强调用不应让人无限制地去追求自然欲望的满足,而应当用后天人为的礼仪来节制和规范人无限制的欲望。

荀子在《礼论》中说“故礼者养也。

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在荀子看来“礼”是用来“养”人之欲的,即是说通过礼来节制和规范人的欲望从而使欲望得到应有程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中显然包括了对人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荀子之后又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还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可以从这些语句看出,正是由于人们对生与死怀抱着尊重敬畏之情,因而使得“礼”带有了审美的属性。

在荀子之前,孔子对人的生死所抱有的观点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实际上是对传统迷信思想中的鬼神之事采取了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

孔子在天人观方面更是一位天命论者,将“天”看作是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看作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神秘的主宰。

荀子文学界·历史回廊143··文学界在天人观方面同孔子有着明显的区别,荀子将“天”看作是自然之天、物质之天,是无意识、无目的,又存在着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的。

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在天的面前却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的”。

这是因为具有这种自然主义的天人观念,荀子能从传统的迷信思想和原始神秘主义的观念中摆脱出来,用理性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生死以及人们所从事的卜筮祭礼仪式。

荀子在《天论》中说“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礼论》中又说“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荀子批评了将卜筮祭礼看作神秘的鬼神之事,而给与了其审美的意义,将人们进行卜筮祭礼的行为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的文饰活动,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行为。

4荀子的天人观与乐论在荀子的天人观中,其强调天人之分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人们不要一味消极的敬畏和服从自然,而是要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为人类自身某福利,这便是其光辉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而对于人为何能“制天命”,且应如何“制天命”,荀子所做的回答便是人能“群”,且“群”而有“分”。

要做到“群”而有“分”,就需要遵循礼义。

《礼论》篇中说“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故文饰、麤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

”可见荀子认为像文饰、声乐等这些人的情感和艺术审美活动也是要在礼义的规范与指导下才是对人类有益的。

在荀子看来“夫乐者、乐也,人之情所必不免也”,然而“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因而“乐”一定要遵从“道”的规范。

荀子总结为“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在荀子的认识中礼、乐的功能各有侧重,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发挥作用。

荀子说“乐合同,礼别异”,这即是说荀子不仅强调礼的“分”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乐的“和”的重要影响,在《劝学》篇中便有“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臣道》篇中也有“恭敬、礼也;调和、乐也”,《乐论》篇中则说“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荀子的美学思想中对孔子提出的“和”的审美传统的继承。

荀子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美学特征,因而他对于“乐”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的重视与推崇,实际上还是为了达到他“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的社会政治目的。

5小结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直接地谈到审美美和艺术的地方并不多,但其对于天人关系的论述等却对后世的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以一种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的态度建立起了他的一套十分具有积极意义的天人观理论,因而在谈到同审美相关的各种问题时,荀子能够排除迷信思想和神秘主义的观念,肯定人的审美需求的合理性,注意到单纯欲望的享乐同审美享受的异同,特别关注艺术审美活动在审社会生活中的能动作用。

总之,荀子美学思想中的这些倾向,都可以从他的天人观念中找到源头。

参考文献〔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孔繁.荀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赵士林.礼的诗化:从宗教情感到审美情感〔J〕.哲学研究,2001,(6).翟箫(1987-)女,陕西师范大学2009级美学专业文学界·历史回廊144··文学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