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一、项目背景江心洲位于南京市区西南部的长江之中,系长江中的一座洲岛,隶属于南京市建邺区,东隔夹江与主城的河西新城区相邻,西隔长江主航道与浦口新市区相望。
江心洲自1999年开始举办葡萄节,至2005年已累计举办六届。
除举办葡萄节外,根据季节的不同,举办江上人家新春乐(春节)、江鲜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打造了江心洲民俗一条街、江鲜美食一条街,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000万元,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授予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随着河西新城区的快速发展,滨江公园的建设,纬七路过江通道和地铁二号线工程的启动建设,使一江之隔的江心洲必然成为未来河西新城区建设的延伸区,成为南京未来观光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
二、项目名称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项目地点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四、规划设计范围江心洲控制性规划设计的范围包括整个江心洲,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应适当扩大到潜洲和河西滨江风光带(规划范围见附图)。
五、规划阶段以《河西新城区总体规划》、《南京市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策划报告》、《江心洲概念规划》、2006年4月25日南京市人民政府规划项目审批小组第2号会议纪要中对江心洲概念规划的审批意见、以及其他相关规划为依据,对江心洲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分两个阶段:(一)规划研究阶段1、功能定位研究江心洲的功能定位和容量需求,进一步优化深化江心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功能配置,确定合理的用地结构比例以及各类用地规模。
研究江心洲功能定位时可不局限于以农水为主,可适当附加以现代化的特色,要与河对岸的河西现代化新城有所呼应,更倾向于成为有江岛特色的城市生态公园。
通过对发展目标、功能用途和项目需求进行认证和策划,满足社会需求,使得规划内容更能适应长远发展、经营城市的实际需求,使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为今后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确定提供参照。
2、空间布局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和土地利用情况,充分考虑江心洲地区与主城之间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密切关系,结合功能定位,提出相应的功能结构规划方案。
主题功能分区与特色风貌段落,空间格局与布局(轴、带、廊、片、景区),对城市设计提出指导性意见,并附有关表现图。
3、土地使用性质对洲内居住、配套、农业、绿化、旅游等各类性质土地提出相应的空间布局规划,深化优化旅游方面的项目策划和形象具体化,并对全岛土地利用规划强度进行控制。
4、人口安置分析江心洲居住人口分布,对现有岛上居民和未来居民、外来人员的适当集中居住提出规划建设安排。
5、景观规划确定江心洲绿地林地、河湖水面等范围,提出空间保护要求。
在空间塑造中应将沿江区域、洲头、洲尾及需要保护的村落作为特征和空间特色最突出和最集中的地段加以研究。
研究长江和夹江两岸的自然风貌,确定主要节点和有条件的区域,形成契型与块状绿地,构成与东侧新城有机的绿地系统。
利用江心洲中心地区现在水系,体现滨江傍水地区特有景观。
6、交通组织合理组织岛内道路交通,提出岛内外交通联系,提出与相关地区交通的合理衔接方式;确定合理的岛内路网布局,合理确定停车设施规模和布局,重点研究过江通道的建设对江心洲未来发展的影响。
7、市政设施规划对岛内的主要市政公用配套设施进行规划。
8、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引导对沿江地带和特定意图地区进行具体的城市设计,对其建筑风格、体量、造型、色彩和整体轮廓线等提出要求。
9、项目策划提出国内外可以吸纳的实例及其成功经验,可采纳的主要举措和对实施效果的表现,对在江心洲开展的旅游活动和开发项目提出策划意见。
(二)建设用地控详规划阶段规划编制要按照南京市《控制性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暂行) 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规划重点如下:(1)确定“六线”规划控制体系,包括确定各级主次干道、支路的红线宽度、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确定河道蓝线宽度、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等。
(2)划定规划管理单元,确定各单元及地块的强制性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包括规定各地块土地使用、建筑容量、交通、配套设施、高度要求及其他控制要求。
(3)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用地界线,确定主要工程管线的走向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确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的布局、用地面积。
(4)制定特色意图区控制要求:特定意图区是指因城市景观塑造、城市特色塑造、历史风貌保护及生态保育等有特别开发意图而需要提出特殊规划控制和规划编制要求的区域。
划定特色意图区范围界线,分析提出特定意图区的特征要素和城市设计引导要求。
六、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一)优化用地布局,做好整合规划1、详细进行现状资料调查和收集,分类梳理用地的审批和建设情况,做好用地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依据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提出规划布局的调整建议和目标。
2、注重上位规划的衔接。
对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功能、交通组织,采用多方案优化比选。
(二)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控制要求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将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等主要用地划分至中类,涉及中小学、社区中心、消防、环卫、公共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划分至小类;对地块划分、用地性质细分和土地使用兼容性加以说明,确定各地块的规划控制指标。
(包括高度分区要求)(三)道路交通及辅助设施规划要求合理组织规划地区内部道路及内外交通联系,确定规划道路功能构成及等级划分,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
1、落实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走向、红线宽度、道路断面分配、交叉口的组织方式等相关技术标准,城市主、次干道的控制点坐标和控制高程。
原则确定城市支路的分布密度和交叉口的控制位置范围;2、按新区标准落实停车场以及公交站场和公共停车场的位置、规模和用地范围;3、明确主要道路广场的位置和用地范围;4、原则确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客流汇集和疏散节点以及线形走向。
(四)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求按照规划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的分配,从整体的角度完善规划用地范围的公共设施配套,确定区级中心、商业活动中心等的规模、用地范围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配建控制要求。
按《南京市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指引》(征求意见稿)配建相应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
对于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体育设施、区域医疗机构等)进行定量、定位、定界的控制。
(五)市政公用工程控制要求在各种市政工程管线的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用地布局要求和专业管线部门的意见,确定主次干管的走向、管径、规划控制廊道,重点安排各个市政专项配套设施的块状用地的落实,规定其服务规模、建设位置、用地范围;(六)绿地生态及景观控制要求结合现有江河水域等组织生态和景观系统,突显重点景观地段夹江沿岸的城市形象特色。
划定生态和景观系统控制的禁止建设和控制建设范围界限,明确河道保护线和绿化保护线的具体位置,对控制建设范围提出规划实施管理的技术控制要求。
特别是土地适建性的规定、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
分析确定生态重点区域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并提出全区域对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要求。
七、规划成果要求(一)阶段性成果:1、调查研究阶段:规划研究单位提出初步设想,提供文字说明、2-3张草图及相应的表格,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2、基本方案阶段:规划研究单位提出总体的规划构架,进行专家咨询。
3、方案深化修改阶段:规划研究单位根据专家及相关部门意见,进行方案深化,提供最终规划成果。
(二)最终成果:包括强制性执行规定、执行细则及附件三部分,规划研究阶段的成果报告、现状调查和规划说明作为附件。
根据规划深度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表达要求确定,图纸表达要符合市规划局关于规划成果标准的要求,图纸比例1:1000或1:2000,具体包括:规划分区位置图,比例要求1:2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特定意图区划分图高度分区图综合交通规划图道路系统规划图绿地系统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市政工程设施及其管道现状图市政工程设施及其管道规划图其他专项规划图各管理单元分图则规划研究单位需提供:(1)包含上述所有文字说明和图件内容的缩印本10套,统一为A3规格(297mm*420mm);(2)包含上述所有文字说明和图件内容的电子备份文件光盘4套,其中文本为doc格式文件,图纸为dwg,psd格式文件。
(3)如有其它演示文件,则一并将电子文件提交给甲方。
八、时间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委托规划设计2006年11月22日网上公告2006年11月23日—2006年11月30日提交项目计划书2006年12月1日—2006年12月10日评选确定最终设计单位,商谈并签定合同第二阶段:委托规划设计2006年12月11日—2007年1月21日形成初步方案(含现状调查、规划研究阶段成果)2007年1月22日—2007年3月21日正式成果论证2007年3月22日—2006年4月21日报批及成果数据提交(注:设计单位可在项目计划书中进一步细化或进行适当调整,时间进度安排由甲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九、工作要求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听取有关部门意见。
外地设计单位在宁现状调查工作时间不少于15天。
2、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沟通讨论不得少于2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根据情况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
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及准备相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