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复旦大学社会工作考研真题解析
复旦大学的社会工作,考试风格逐渐固定。
复旦大学的社会工作参考书目也从2017年开始,从7本减少为3本。
这预示着复旦大学出题的范围更加集中,重点更加明确。
勤思考研的老师结合今年真题,参照往年的真题,希望可以给2019年考研的同学一些有用的复习信息。
一、题型设置
复旦大学近年来逐渐减少了案例题的数量,题型也逐渐稳定。
原理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实务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和案例分析。
题量相对来说比较大。
题目数量比较多,每道题都要尽可能答得全面,所以题量总体来说就比较大。
二、考察内容
社会工作原理在指定书(顾东辉老师)上的范围基本上就是前5章和12—13章。
我们可以从章节的位置来推断出每一章可能出现的题型。
一般来说,原理和实务的小题,如名词解释,简答等容易在前5章出题,并且还有特定的话题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
比如第四章。
这种规律可以自己总结,适当的培养出自己的关于重难点的敏感度。
这样的出题风格跟北京师范大学有些相似。
小题注重微观,大题比较注重宏观理解。
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30分。
还是那句话:大题决定你能不能得高分,小题决定你具体高多少。
很多也都是顾老师书上考了很多次的词汇,但同时也会出现个别看似没有出现过的,比如像16年的零基预算、积极倾听、17年的个案管理等,但仔细读书以后,你会发现这些词汇都出现在顾老师的书中出现过。
如果在看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比较生僻的名词,记住,随手上网,或者利用其它参考书查清楚,记忆下来。
参考书目减少,指定的书目尽量做到一字不落的过几遍。
不要觉得自己专业课书已经看的够多了,每看一遍,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