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普及。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
并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不仅是信息化浪潮的体验者和推动者,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
所以,在“网络时代”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给高校思政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用正确、丰富、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过程。
①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带来了新契机。
(一)网络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方式
网络时代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天地。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同。
”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
①陈万柏,万美容.思想政治与教育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表达方式的单一性,成效不是很理想。
网络思政教育形象生动,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
而且网络的平等性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创造性,自由的发表言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能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现代化。
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
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二)网络极大的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
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
同时网络又是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篱、观点的束缚。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国内,教育环境相对闭塞。
然而,网络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特点,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得到全方位的开放,资讯的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开辟了大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网络时代下的海量信息资源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撷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资料,将其作为教育成本,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在一定程
度上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积小,形式单调等弱点。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促进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网络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仅仅围绕着学校、家庭和所处的社交范围进行,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周围的环境,这导致了大学生从面向学校的信息需求进而转向了社会。
网络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大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与社会接轨,在比以往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和经验。
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每一个关心当代大学生人都给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巨大优势。
二、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技术的发展有为善和为恶的两重性,因此,提高科学技术作恶的了解和防范程度,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坏处的”。
网络是把“双刃剑”,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创造了新契机的同时,也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强势文化的侵袭
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文化,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向世界灌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
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
①正如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
②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而又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在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下,无疑对大学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如何有效的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先进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二)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化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信息因传播的便捷性和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庞大的信息资源良莠交织,鱼龙混杂,呈现出多元性和泛滥性,各种垃圾信息,例如:封建迷信、色情淫秽、暴力反动等严重影响和毒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
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终于熬时期。
网络的虚幻性容易使大学
①明安香、宁新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
②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生陷入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漠不关心。
更有甚者,不少大学生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而网络中不少是以色情、战争、暴力为主要内容的,这给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和约束力,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害信息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远离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临的困境。
(四)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互联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理想世界。
埃瑟·戴森也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者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
“它是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一个施展阴谋的好地方”①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网络提供了时间上无限制,空间上无边界,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网络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学生有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
这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降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通过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加之我国的
①埃瑟·戴森著,胡泳、范海燕译:《2.0版数值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9页。
网络监控能力有限,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近年来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教育,监督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
网络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其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正确选择,都有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领和指导。
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新舞台、新渠道。
高校应充分占领这块阵地、活跃这个舞台、利用这个渠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的做到趋利避害,开拓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初探》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荣发《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版
[4]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交流,2007(27)
[7]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 中国高等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