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大纲版第1册)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

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大纲版第1册)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

中国当代诗三首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wéi春帷.闱.墨嵬.然维.和
B.jí狼藉.慰藉.刀戟.棘.手
C.fēi门扉.非.礼蜚.声诽.谤
D.chù伫.立相触.家畜.罢黜.
答案:A
解析:B项慰藉(jiè),刀戟(jǐ),“狼藉”“棘手”,都读“jí”;C项诽谤(fěi),蜚声(fěi),“非礼”“门扉”都读fēi;D项伫立(zhù),其他都读“chù”。

2.下列各诗句的括号里,必须加“的”的一项是()
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人②你有你()铜枝铁干③那等在季节里()容颜如莲花的开落④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⑤也爱你坚持()位置,足下的土地⑥像沉重()叹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对语意的梳理和把握。

句①“幸福的人”与“幸福人”毫无本质区别,“的”可加可不加。

句④“灿烂的前程”与“灿烂前程”无本质区别。

运用排除法选B项。

3.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跫音
..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跫(qiónɡ)音:人的脚步声。

B.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
..紧掩窗扉:用来关窗的门扇。

C.我们共享雾霭、流岚
..、虹霓流岚(lán):山中飘动的雾气。

D.不仅爱你伟岸
..的身躯伟岸:魁梧,高大。

答案:B
解析:B项窗扉:窗和门。

4.对下列各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B.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C.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D.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答案:B
解析:B项前句的正确划分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按句子的主、谓、宾关系切分)。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舟楫.开门楫.盗绿阴.荫.庇子孙
B.装.潢梳装.打扮慰藉.声名狼藉.
C.杂糅.矫揉.造作回溯.扑朔.迷离
D.雾霭.和蔼.可亲溪.落自辟蹊.径
答案:C
解析:A项楫—揖;B项装—妆;D项溪—奚。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6.下面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喂马”“劈柴”“粮食”“蔬菜”等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B.比喻、象征、对偶、反复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关爱尘世的博大胸襟和追求完美的执著情怀。

C.全诗三节,首尾照应,结构圆合严谨。

D.本诗的语言具有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点。

本诗的抒情基调是热情达观、激昂高亢的。

答案:D
解析:本诗的抒情基调中含有抑郁的成分。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A.①东风不来,三月的春帷不揭②跫音不响,三月的柳絮不飞
B.①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②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C.①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②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D.①跫音不响,三月的柳絮不飞②东风不来,三月的春帷不揭
答案:C
解析:C项“向晚”运用倒装,比喻女主人公的心像向晚的黄昏那般灰暗。

8.下列各项中,对句式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打江南走过(运用短句,暗示出“过客”行色匆匆)
B.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长句,暗示出“思妇”等待的漫长)
C.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运用倒装句式,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傍晚)
D.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此句与“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隔两句而成对偶,与传统诗歌中隔句对仗的句法暗合,使这首新诗句式参差中见整齐)
答案:B
解析:少妇如此盼望归人,不可能有“清幽闲适的心境”。

9.下列对《致橡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的两个主体意象是“橡树”和“木棉”。

“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木棉”象征女性的阴柔。

B.“凌霄花”借“高枝”来炫耀自己,是只索取,不奉献;“鸟儿”“险峰”“目光”“春雨”则是对爱只奉献而不索取。

这些都是传统的爱情观念的写照,都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

C.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这样的爱情观:即爱情的双方彼此独立和平等,双方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人格相互独立,彼此尊重。

D.全诗共36行,从内容上看是,1—13行是“破”,14—31行是“立”,感情基调亦从平缓转向高昂。

答案:D
解析:D项感情基调应由高昂转向舒缓。

10.下列对《致橡树》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运用了大量对偶,使作品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奔放自由,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囿于传统的诗风。

B.在诗歌的1—13行中,诗人一下子用了六个比喻句,意象鲜明,十分生动。

C.诗歌1—3行意义连贯,语气一致,节奏鲜明,反复表达了诗人破除旧观念、旧传统、旧伦理的激昂感情。

D.象征是诗歌重要的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从整体上蕴涵象征意义。

答案:D
解析:D项“从整体上蕴涵象征意义”一句不当,“象征意义”可以通过文章内容体现,但不能说“蕴涵象征意义”。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台湾)纪弦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的头发变成树叶,两腿变成树根;
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十个足指成为根须,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了,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
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古木。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
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

A.本诗是一篇追求独立人格的宣言。

诗人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勾画出一个平凡而富有的个性形象,道出深藏于心的渴求。

B.诗的第一节,细致地描绘了“我”变成“树”的具体过程,意在强调“完整的品格”。

树扎根泥土暗喻我扎根于生活,显得脱俗而又不遁世。

C.最后一节,表现出只求平凡,不求超卓的“树品”。

而“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一句,实为展现“自我”的神来之笔。

D.第二节,写了“树”欲有益于人的共性和追求自我的个性。

“小小的花”“红红的果”为人们提供缕缕清香和丝丝甘甜,只是不愿“繁殖”,不愿给人更多好处。

答案:D
解析:“但是我是不繁殖了”一句不是说“不愿‘繁殖’,不愿给人更多好处”,而是表现个性特点。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B.诗的上阕是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仿佛非常遥远。

C.诗的下阕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有如故乡一
样亲切。

D.这首诗通过时间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年华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短语的本义与象征义。

“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既指生活的艰辛,又指政治上的坎坷。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3—14题。

起风
西川
起风以前树林一片寂静
起风以前阳光和云影
容易被忽略
仿佛它们没有
存在的必要
起风以前穿过树林的人
是没有记忆的人
一个遁世者
起风以前说不准
是冬天的风刮得更凶
还是夏天的风刮得更凶
我有三年未到过那片树林
我走到那里在起风以后
1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这首诗着重表现了诗人通过自然现象折射出来的对人生的一种深刻体验。

14.“起风以前”一切事物有什么特点?“风”到来后,又会怎样?
答案:起风以前,“树林”是寂静的,“阳光”和“云彩”没有呈现它们的色彩和状态;连“人”都没有关于世界的记忆,一切都表现为原始而质朴的原生态。

“风”的到来,会改变大自然平静、混沌的状态,使无序的、复杂的一面呈现出来;如风过原野,风掠树林,风吹花朵,都改变了事物原来的状态;社会也是如此,在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之后,也会风起云涌、波澜迭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