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药制剂辅料应用研究进展_姚琳
中药制剂辅料应用研究进展_姚琳
和制法至 今 仍为 传 统中 成 药制 备 与应 用 时 所沿
用 4 。到金元时期, 在剂型理论方面有进一步的发
展, 如李杲指出: 大抵汤者, 荡也, 去大 病用之; 散 者, 散也, 去急病用之; 丸者, 缓也, 不能速去之, 其用
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 录自 汤液本草 东垣先生
用药心法 ) 。这些理论清楚地说明剂型的选择对 疗效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此与现代的研究
[ 24] 张洁, 马百平, 杨云, 等 黄精 属植物甾 体皂苷 类成分 及药理活性 研究 进展 中 国药 学杂 志, 2006, 41( 5 ): 330 334
[ 25] 陈立娜, 高 艳坤, 都 进虎 黄 精质 量标 准研 究 中药 材, 2006, 29( 12): 1367 1369
( 2007- 05- 08收稿 )
新和创造, 并不是西药制药学的特有指导思想。酒 可称之为最早的药用辅料, 早在夏禹时代 ( 公元前 2140年 ) , 就已用酒来浸制多种药物, 而制 成药酒; 商代古人就创用了动物胶、蜂蜜、淀粉、酒、醋、植物 油 ( 芝麻油等 ) 、动物油 ( 羊脂、豚脂等 ) 等药用辅料;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五十二 病方 中详 细记载了相关辅料的应用, 如书中就有 关于酒剂内容的记载, 提出了酒煮和酒渍两种方法, 如 取杞 本长尺, 大如 指, 削, 舂 木皿中, 煮 以酒 。 又如 取茹卢本之, 以酒渍之, 后 ( 等候 ) 日一夜, 而 以涂之 ; 书中还收载了饼、曲、油、药浆、丸、灰、膏、 丹、熏、胶等诸多剂型, 其丸剂有油脂丸、酒丸、醋丸; 膏剂中应用了油脂为药物的载体, 且应用至今; 帛书 中还记载了较多的胶剂, 说明胶剂在当时应用较普
对在传统中医药组方和配伍理论下应运而生的中药 辅料而言, 其阐述并不全面。现将中药制剂辅料的 古今发展、应用及开发情况作以总结, 并对其存在的 问题和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个人观点, 以备药 学同行们讨论。 1 古代药用辅料的发展和应用
众所周知, 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由来已久, 通过对辅料的灵活运用和开发来实现制药领域的革
论 和 金匮要略 , 两书共收医方 314首, 其中记载 有煎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
剂、软膏剂、栓剂等十余种剂型。其中首次记载了动
物胶汁、炼蜜以及淀粉糊为赋形剂做丸的相关内容,
且一直沿用至今, 其淀粉和胶汁正是最早的天然高 分子材料; 由此中国医药学包括药剂学取得了飞速
的发展。
丸、面糊丸等, 其中蜜丸多达 64个, 可见在当时蜜作 为辅料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2 。孙思邈编著 千金要
方 中记载的剂型有汤 ( 饮 )、散、丸、膏、糊、汁、酒、
煎、熨、坐导、尿、烟熏、浴、乳、沐、煮散、澡豆、泥、粥、
Hale Waihona Puke 枕、蒸、熏及其他等 20余种, 可谓内容更加丰富, 应
用形式更加灵活。就酒剂而言, 该书中有渍酒、煮 酒、直接酿酒、复合酿酒 4种, 并已将酒剂广泛应用
[ 18] 娄帅, 李永红, 韩光, 等 黄精 研究进展 中华 实用中 西医杂志, 2005, 18( 10): 1526 1529
[ 19] 王西龙, 孙志伟 黄精 多糖的 研究概况 现代 医药卫 生, 2006, 22( 4): 514 516
[ 20] 黄瑶, 石林 黄精的药 理研究 及其开发 利用 华西药 学杂志, 2002, 17( 4): 278 279
于妇科、内科、外科等疾病的治疗。由此可见, 在公
元 2世纪到 6世纪仅 400年间, 酒剂得到了十分广 泛的应用 3 。
两宋时代 ( 公元 960 1279年 ) 是中国中成药大
发展的时期。中药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 官办手工
药厂随之出现, 并刊布了我国第一部中成药规
范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其收载的很多方剂
1998, 12( 4): 16 17 [ 11] 孟诜 食疗本草 大东书局印刷, 1934 [ 12] 马兴民主编 新编中药 炮制法 西安: 陕 西科技 出版
社, 1980: 201 [ 13] 徐世忱, 纪耀华, 李淑惠 , 等 黄精 炮制前 后粗多 糖的
提取 收率 与总 糖含 量的 比较 分析 中 草药, 1993, 24 ( 12): 629 630 [ 14] 徐世忱, 王彩霞, 徐险峰 , 等 黄精 炮制前 后总多 糖含 量的比 较 分 析 中 国 中药 杂 志, 1993, 18 ( 10): 601 602 [ 15] 霍泳宁, 鞠建明 正交试验 法优选 黄精水 提工艺 中 药研究与信息, 2005, 7( 5): 16 18 [ 16] 庞玉新, 赵致, 袁 媛, 等 黄精化 学成 分及 药理作 用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 22( 6) : 547 550 [ 17] 陈兴荣, 王成军, 李龙星 滇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 究进展 时珍国医国药, 2002, 13( 9): 560 561
16 23
2 2 新辅料在中药制剂处方应用存在的问题 2 2 1 在现代辅料应用方面:
( 1) 大部分经过多年临床, 疗效确切的复方制 剂的研究 仍停留 在临床 处方 研究 水平, 即按 中医
理法方药 根据病因、病机、治法遣方用药, 通常按 主辅佐使 组成临床处方。而在现代制剂处方研 究方面, 其研究者无论在对现代制剂概念的认识, 还 是理论的学习均有不足。使得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领 域, 对新型辅料自身特点的研究和现代辅料在传统 古方应用方面的研究均十分薄弱。
纳米粒冻干粉针剂等等, 但多为实验室研究阶段, 其 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待进一步研究。
由此可知, 新辅料的应用带动了中药新剂型的 开发, 使得传统的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古老剂型 发展成为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气雾剂等 40多种常 用新剂型。促进高效、速效、长效中药新制剂和新剂 型的发展。
中药材 Journa l o f Ch inese M ed icina lM a teria ls 第 30卷第 12期 2007年 12月
[ 21] 石林, 蒙义文, 李伟 黄精及黄 精多糖的药理研究 天 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8, 11( 3): 67 71
[ 22] 李迪民, 符波, 施杰, 等 黄精 炮制前后 黄精多 糖药理 作用的研究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7, 20( 3): 164 166
[ 23] 林开中, 熊 慧 林 黄 精 炮制 前 后某 些 化 学成 分 的变 化 药学通报, 1998, 23( 1) : 47
结果也相一 致。古 人又进 一步提 出 水丸 取其易
化, 蜜丸取其缓化, 糊丸取其迟化, 蜡丸取其难化。
根据临床需求不同以及药物的毒性强弱而选择不同
赋型剂和制剂工艺制备而成。为了满足临床不同病
情对药物的要求, 通过选取不同辅料, 实现药物在体 内的控制释放, 其正是现代缓控释药物的雏形 5 。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收载的剂型有 60余
作者简介: 姚琳 ( 1977 ) , 女, 山东省宁津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 从事中药制剂研究; Te:l 020 62789112, E m ai:l yao lin526@ 126 com。 * 通讯作者: 罗佳波 ( 1947 ) , 男,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教授, 主要从事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的研究工作; T e:l 020 61648266。
16 22
中药材 Journa l o f Ch inese M ed icina lM a teria ls 第 30卷第 12期 2007年 12月
遍, 如 以水一斗, 煮胶一参 ( 1 / 3斗 ) 、米一升, 熟而 啜之 。
秦汉时代 ( 公元前 221年至公 元 220年 ) 伟大
的医药学家 张仲 景 ( 公 元 142 219 年 ) 编著 伤寒
种, 其 对 制 剂 处 方 的 理论 阐 述 也 更 加 深 刻 和 完 善 6 。如书中记载 蔗, 脾之果也, 其浆甘寒, 能泻 火热。煎 炼 成 糖, 则 甘 温 助湿 热, 所 谓积 温 成 热 也。 其对现代常用矫味剂蔗糖的药性进行了解析, 与现代辅料学研究认为辅 料并非完全惰性 不谋而 合 7 。由此可知, 其传统中药 辅料不仅品种繁 多、 理论完善、用途广泛, 而且独具特色。 1 1 来自天然, 以质为用 如半浸膏片一般不另 加辅料, 而是利用提取的浸膏作黏合剂, 原生药粉作 填充剂和崩解剂, 控制适宜的制剂条件即可。 1 2 具有功能, 药辅合一 一种天然成分在制剂 处方中, 既是辅料, 也是辅药, 谓 药辅合一 。在选 用辅料时, 注重 辅料与药效相结合 如二母宁可丸 中的蜂蜜, 既是丸剂成型的黏合剂, 又是与方药有协 同作用的物质 8 。
2 现代辅料在中药制剂处方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2 1 新辅料在中药制剂处方中的应用情况 随着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材料学科高
速发展, 新型辅料 产品大量涌现, 并占据了 主导地 位。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在其影响下, 也取得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文献调研可知, 现代辅料已经 大量的应用在第二、三代中药制剂中, 且对新辅料的 接受和应用速度已逐步与国际同步。如, 低取代羟 丙基纤维素 9 及交联聚乙烯 吡咯烷酮 ( PVPP ) 、交 联羧甲基纤维素钠 ( CCMC Na) 上述 3种 超级崩解 剂 10 的诞生加速了中药分散片的研究, 近年来文 献报道的中药分散片有感冒灵分散片 11 、醒脑分散 片 12 、灯盏花素分散片 13 等; 以缓控释高分子材料 和现代制剂技术结合制备固体缓控释中药新制剂, 如大黄控释片 14 、葛根素缓释片 15 、总丹酚酸胃内 滞留 缓 释 片 16 、葛 根 黄 酮 胶 囊 17 、左 金 缓 释 胶 囊 18 、青蒿素固体分散物 19 、包衣麝香保心 pH 依 赖型梯度释药微丸 20 等, 近年来研究最为火热; 随 着层出不穷的新辅料的诞生和纳米理论及制剂技术 的进步, 中药纳米制剂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中药制 剂现代化的研究热点, 如, 纳米牛黄解毒制剂 21 、丹 参酮 A 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水飞蓟素固体脂质 纳米粒、雷公藤甲素聚乳酸纳米粒 22 、蕨麻肝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