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 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大构造概要
一、中国地势
1、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为界 东西两部山势走向、海拔高度明显不同 (1)山势走向 (2)地表海拔高度
地形的梯级特点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青藏高原为地幔盆. •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增大到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 区为地幔坪。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2、东西向的盆地与山系相间列 三条分水岭: (1)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
——黄河流域—— (2)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
——长江流域—— (3)南岭
——珠江流域——
3、棱角分明的菱形或三角形盆地镶嵌于山系之间
中 国 及 邻 域 地 壳 等 厚 线 图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50
(2)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1000~2000m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甘肃定西
甘肃镇远黄土梯田
(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 冲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以下
中国大地构造图
(2)中国东临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中国东部处于 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洋陆转化带,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 互作用对中国大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是夹持于三个构造区(带)之 间的三角区,使中国出现复杂的构造格 局,黄汲清将中国划分为三个构造域:
(1)古亚洲构造域 范围:南界:昆仑—秦岭——大别
北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
活动时间:中晚元古代—T1 构造线方向:总体近东西向
构造背景: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古板块之间 的相互作用
(2)特提斯构造域
范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后续挤压的影响范围。北界: 红河—龙门山—祁连山—天山北麓。 以N2-Q形成的山前 盆地,堆积磨拉石建造为标志活动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
45
45 40
40 35
35 30
30 25
25 20
20 15
15 10
10 5
5 0
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莫霍面等深线图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60-70km,最厚达80 km ,而东部埋深20-
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地热异常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 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39.8mW/m2;而鲁西平均 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175.9mW/m2,说明它 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 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127.7mW/m2,这与陆内 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 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都和地幔隆起 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我国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内陆 地震占全世界内 陆地震的70%, 是全球两大地震 带的交汇部位。 全球地震活动的 分布与西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的 向西挤压和印澳 -非洲板块向北 挤压所形成的两 个全球性挤压带、 地震带的活动有 关。
地震活动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时间: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新特提斯 构造线方向:NWW向的弧形,东侧三江地带为NNW~SN 构造背景:古生代-中生代期间:特提斯大洋及南北大陆边缘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第三台阶: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 北平原(松辽平原),海拔在500m以下
——长白山—东南丘陵——
(4)第四台阶:南海中部深海盆地、东海东部冲 绳海槽、日本海、鄂霍茨克海,-1000~-2000m 以下
中国阶梯状地势图
(1)第一台阶:青藏高原,4000m以上 ——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所以, 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 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增大到60 km,变化幅度10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