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2019)1.步行街:在城市商业繁华地段设置的不准车辆通行,只许行人步行的通道。

2.城市布局形式: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城市布局形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有规划建设的结果。

这两者往往是交替起着作用。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支路、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规划。

4.城市对外交通: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5.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6.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谋划和规划。

7.城市防洪标准:根据城市的重要程度、所处地域的洪灾类型及历史性洪灾等要素而制定的防御标准。

8.城市防空:城市对空袭或空中侦察的抵御,对敌方空袭力量防护、反击的建筑工程。

9.城市防灾: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损失所采取的各项防护措施。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为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

11.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12.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13.城市功能分区: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4.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其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15.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16.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17.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8.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城市规模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在城市范围内,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

19.城市环境污染:在城市的生产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在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和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20.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备的总称。

21.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22.城市交通:由私人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货物专业运输三部分组成。

23.城市郊区:城市行政辖区内市区的外围地带。

大城市和一部分中等城市拥有近郊区和远郊区。

前者指紧靠市区的外围地带,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同时拥有城市的一些工厂企业、对外交通设施、仓库、绿地等;后者指近郊区外围、远离市区而又在市界以内的地区,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有的还布有工业和小城镇等。

24.城市结构: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25.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26.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27.城市就业人口:社会中一定年龄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28.城市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的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的道路。

29.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30.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31.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32.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一般指一个城市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33.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公式:(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34.城市人口结构: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35.城市人口年龄构成: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

公式:各年龄段人口数÷总人口数36.城市人口预测:以城市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趋势所作的预算。

37.城市人口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公式:本年城市人口增长绝对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38.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公式:(本年城市出生人口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39.城市设计:一门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学科。

40.城市生态平衡:城市范围内,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保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1.城市首位度:是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

表明某国家或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异程度,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42.城市形态: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

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

43.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范围内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狭义仅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主要职能;广义包括城市的主要职能及其发展方向。

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性质,而城市职能可以多个并存。

44.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45.城市用地分析:在对城市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求、用地整备工程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对城市规划用地进行适用性分析评定,以划出城市用地的不同等级。

46.城市用地平衡: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和实际需要,对各类城市用地的数量和比例所作的调整和综合平衡。

47.城市用地评价: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发展用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其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做出综合评价。

48.城市远景规划: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

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50~60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

49.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0.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

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5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5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53.城乡一体化: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54.城镇体系: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55.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6.大运量快速交通:城市地区采用地面、地下或者高架交通设施,机动车大量、快速、便捷运送旅客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

57.道路红线: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

58.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59.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60.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61.法定图则: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对分区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的详细规定。

62.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63.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64.风玫瑰图: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