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兴化市名人传说收集整理
课题组成员:陆彩昕,吴俊志,韩善闻
组长:陆彩昕
学校: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
班级:一(4)
指导老师:严勇
背景说明:兴化位于苏北平原里下河地区,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
兴化过去一直属扬州管辖,泰州设市后隶属于泰州管辖。
作为一个县级地区,其在明清以来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名人,不能不让人称奇。
为了更好的了解家乡兴化的他们,我们进行了对兴化市名人传说收集
主导课程:历史
相关课程:语文
活动过程:
首先,我们先确定小组的分工,各负责从不同的信息源中来获取信息,两周进行一次交流。
由3个人负责分析、整理记录相关信息,3个人负责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搜索信息,并开始活动。
我们先了解了兴化市名人有哪些,以便于以后更好的研究;综合各组员所得的信息,讨论兴化市名人传说.最后,综合以上的活动内容及网上相关信息。
研究结果:
郑板桥
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一、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二、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
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
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
汉族,江苏兴化白驹场人。
元末明初作家。
拳打恶霸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
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
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
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
围住施耐庵的居所。
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
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
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
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
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解缙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兴化的
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洪武
三十五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二月任内阁首辅(1402年-1407
年)
登岛赋诗
明朝著名大臣、大学士解缙于永乐五年(1407年)曾登上特呈岛,赋七言律诗《题特呈山温通阁》一首,诗曰:
峰濯沧溟应斗魁,波澜绕翠浪头排。
火烟光起盐田熟,海月初升渔艇回。
风送潮声平乐去,雨飘山色特呈来。
地灵福气生天外,自有高人出世才。
全诗情景交融、挥洒自如,描绘了特呈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把特呈岛重点生产项目煮盐和捕鱼跃然纸上,给特呈岛留下珍贵的史料。
诗
中“风送潮声平乐去,雨飘山色特呈来”二句,解缙曾作题联,盖有印章和永乐五年日期,书赠麻斜侯王庙,后人临摹雕刻在木块,悬挂在庙堂正门两旁。
解缙何缘为偏僻的渔岛及庙宇赋诗题联,源于解缙一段坎坷的经历。
刘熙载
刘熙载(1813~1881),清代文学家。
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
崖子,江苏兴化人。
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
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
他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
论家和语言学家。
黑格尔”。
“艺者道之形”
艺术作品如何“尽意”?以艺术形象尽之。
《艺概·叙》开宗明义提出“艺者道之形”的命题,具有无副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诗为天人之合”是刘熙载对文学和艺术本质的提示,那么,“艺者道之形”则是刘熙载对艺术本身“艺”(文)与“道”(质)关系的揭示。
刘熙载说:“艺者,道之形也。
学者兼通六艺,尚矣。
次则文章名类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及于道。
”(《艺概·叙》)这里的“道”就是“意”,就是“六经”所宣扬的“圣人之旨”;“艺”是指“六艺”与“文章名类”;“形”就“象”,就是艺术形象。
首先,“道”是“艺”的本质。
“道”是第一位的;“艺”是用来体现“道”的,它“莫不当根及于道”。
其次,“艺”是“道”的外形。
强调内容美的重要性,又注意形式的独立性,并不忽视或排斥形式美。
第三,“形”
是“道”与“艺”的和谐统一。
“形”在内为“道”,“形”在外为“艺”,“质文不可偏性”。
李春芳
李春芳,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一
五四七年)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授翰林
学士,与张居正同科。
隆庆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
1571年)任当朝首辅。
经6次升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
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
《明史》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
春芳疏辨求去,帝慰留之。
及代阶为首辅,益务以安静,称帝意。
时同列者陈以勤、张居正。
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
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
」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
」春芳愕然,三疏乞休,帝不允。
既而赵贞吉入代以勤,刚而负气。
及高拱再入直,凌春芳出其上,春芳不能与争,谨自饬而已。
俺答款塞求封,春芳偕拱、居正即帝前决之。
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
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
时春芳已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度拱辈终不容己,两疏请归养,不允。
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
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
阅一岁,拱复为居正所挤,几不免。
而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
小组心得
1从这期间,处处留下了探索的足迹,而我们也品出了探索中那亦苦亦甜的味道……
每个组员都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一人包揽,更不可以场外休息,看似个竞争激烈,要合作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小摩擦?当今世界,合作第一。
2团体活动中,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的组力更为强大;研究中,了解了其实每个人的背后都饱含了奋斗的汗水;社会实践中,更是感受到在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会因此而靠近。
3每个人都有长有短,要完成一次出色的研究性学习,就必须依靠各个组员发挥各自长处,互补互助。
4兴化的文化名人很多,但对于广大的中学生,却知之甚少,同样包括研究之处的我们。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对于名人,对于名人的历史影响,文化造诣,与之前相比,更有所提高。
5研究学习是为了锻炼我们,这些困难正是它对我们的考验,经过这一次,我发现到团结一致的重要,这才是研究学习的真义。
6在探索中,寻找真理的火花,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