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规范公司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为公司重体力岗位工作量化提供评估依据。
2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物流模块所有人员。
3术语和定义
体力劳动强度:作业者通过劳动消耗的体能强度,在本文中是通过国内通用标准算式将其量化的,体力劳动强度越高表明付出的精力越多、能量消耗越大。
4 工作内容、职责
4.2.1 工业工程
负责对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的制定与修改;
4.2.2 总务人事室
通过工业工程室提供的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划分重体力岗位,并实现绩效奖金的评定;
4.2.3生产一线各岗位
作为体力劳动强度划分标准的直接相关对象;
5 重体力作业规定
5.1体力劳动强度划分定义: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5.2平均劳动时间率:T
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值。
平均劳动时间率计算公式如下:
T=
5.3能量代谢率计算: M
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能量代谢率(M)=相对代谢率(RMR)×基本代谢率(B)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
5.3.1基础代谢率:B
生理学规定,将人在清醒、空腹(进食后10h以上)、20℃室温条件下安静卧床时的能量消耗量,称为基础代谢量。
将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耗能量记为代谢率,单位是kJ/(m2·min) 。
基础代谢率的物理量符号为B。
基础代谢率随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不同而各异。
以下是各年龄段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统计表:
考虑到本厂内相关操作岗位均为男性,而且年龄大致为30-40之间。
故本厂内人员年龄性别不作区别将其统一定为男性30-40周岁之间取平均值,即基本代谢率为:2.56kj/m²*min。
5.3.2相对代谢率:RMR
根据体力劳动强度不同,其所损的能量也不同。
由于不同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存在差异,从事相同劳动强度的个体代谢量也存在差异。
为了消除劳动者个体之间的性别等差异,常用相对代谢率来衡量能量代谢。
相对代谢率是能量代谢量与基础代谢量的比值。
相对代谢率的物理量符号为RMR,公式如下:
RMR =能量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
同基础代谢率一样,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测算出了正常情况下不同劳动强度的相对代谢率。
根据本厂内的作业特点,以下是本厂内各类工作活动的相对代谢率统计表:
根据本厂内的作业特点,各岗位在进行搬运作业往返过程中其中单边在进行搬运作业,返程为行走或推器具行走。
故为方便和简化计算过程,特拟定能量代谢计算公式,如下:
能量代谢率M=RMR×基础代谢率 5.4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I 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3T+7M=3×岗位负荷度+7×RMR×工作代谢率
其中Ⅰ: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工作日总工时(分)(%);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平方米);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5.5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根据国家《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的划分标准。
标准如下:通过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结果,再对照上表,可区分对应岗位的劳动强度级别,其中劳动强度级别越高,表明该岗位在工作日内体力付出程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