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

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

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内容提要:文章对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六大绘制了21世纪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

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是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历程,到上个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基本达到小康,按有关部门确定的16个指标进行测算,2000年全国平均实现程度为96%。

但目前的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农村还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镇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但距离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首先取决于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运行总是伴随着不稳定性,这是由市场经济内在规律作用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造成经济不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1)信息的不完备。

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在一定的经济活动时限内,无人能够具备全部必要的信息,人们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信息不完备,就可能导致经济决策失误,造成竞争失败。

(2)竞争机制作用。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形式。

企业无一例外必须参与产品技术、成本、质量、服务和价格等激烈的竞争,必然承受残酷的优胜劣汰。

上轮竞争的大浪淘沙,形成这一轮的市场均衡,又为下一轮竞争和实现新的均衡开辟道路。

任何企业都不敢保证自己永远是赢家,相反,在竞争中被淘汰的企业却屡见不鲜。

企业的关闭、破产,关系到劳动者的命运,直接影响人们的收入状况和生活境况,必然造成经济不稳定性。

(3)投资跟进陷阱。

当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利润丰厚,企业会自动跟进先期投资者,把资本向这一领域转移。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扫除了大规模、大范围配置资源的障碍,企业为了抢占先机,获得更大的利润,促使这种经济跟进行为更加迅速,更加集中。

过去一种商品的兴衰周期是十几年、几十年,现在一种新产品刚面市,就会有大量投资跟进,迅速集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要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换代,几年内就走完了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再到供过于求的路程。

金融市场更为典型,一些金融产品的行情周期只能以小时为计,竞争便尘埃落地。

在这个过程中,隐含着扩张的盲目性,在造就创业成功者和投机胜出者的同时,也使相当一批盲目投资者跌入“跟进陷阱”,被淘汰出局。

(4)科技革命带动的结构调整。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日益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

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充满弹性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市场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

这意味着工人在经济风险面前更加脆弱。

技术革命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其趋势是力争用越来越少的人力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

技术或市场变化甚至一夜之间就能毁掉公司的赢利地位,劳动者也不能置身于这个过程之外,使一部分人处于结构性失业,陷入困境;一部分人虽然报酬较高,但工作并无保障;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被排斥在竞争之外,成为长期贫困人口。

(5)外部突发事件。

来自经济系统外部的一些因素,往往起到推动经济不稳定性增强的作用。

如严重自然灾害、政府决策失误、他国金融危机、战略性物资和产品进口价格上涨、战争以及突发性政治事件等等,都可能激发一国内的经济不稳定,进而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

(6)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不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各类经济资源打破地域、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频繁、大量的流动,力求得到最佳配置,寻找更广阔的市场。

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日益相互开放,相互依存,这种紧密联系的经济运行交汇为世界经济潮流,又反过来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世界经济更为激烈的竞争。

国际融资发展迅速,跨国持有股票和债券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增加了国际金融业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一国的股市或汇市的跌宕起伏,马上波及其他国以至产生全球效应,甚至引发一场经济风暴。

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受“9·11”事件影响,经济不景气,就引起整个世界经济增长下滑。

因此,一个国家想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独立独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可见,经济不稳定性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外部的原因导致的,它们还内在于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增长的主要来源中的大多数因素同样也是不稳定性的根源,随着不稳定性的增长,创新和赢利的机会也在增加。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和经济不稳定性是同根生长、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经济不稳定性影响人们的理性选择。

作为“经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会自动采取规避和抵制经济不稳定性的行为。

作为消费者,面对目前和即将需要支付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加,一般会强化储蓄倾向,把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积攒起来,为应付未来的生活所需;强化流动偏好,在手头上保存更多的现金,以防止突然来临的风险。

作为投资者,由于投资回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行为更加谨慎,造成投资增长缓慢或下降。

经济人对抗经济不稳定性的行动汇合,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是减少了即期消费和投资,使得有效需求不足,产品相对过剩。

企业开工不足,裁减员工,造成大量失业。

进一步形成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

二是引起调控失灵。

在经济不稳定性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不佳。

尽管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兴建公共设施,期望启动消费和带动社会投资。

但事实上银行储蓄仍然只增不减,消费市场依然疲软,私人消费支出和私人投资尚未成为带动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是如果经济不稳定性状态得不到改善,经济就会在低迷状态下运行,被竞争淘汰的失业人员和社会贫困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尖锐,甚至会酿成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发生过。

有的专家认为,由于社会保障改革,所以人们不敢花钱。

这个观点不全面。

实质上是由于经济不稳定性,人们不敢花钱;恰恰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就更不敢花钱了。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着力于效率的市场机制和着力于公平的稳定机制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的基础,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的实现。

市场机制的手自发地挥舞,稳定机制却需要宏观调控,以达到有效需求与供给的均衡。

什么样的公共政策能够促进这样的均衡呢?这就必须根据经济人抑制经济不稳定性行为的规律性,综合运用分配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强收人增长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恢复和保持有效需求的合理增长。

其中一个直接和有效的稳定机制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机制。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基本生活层面上保证收入的稳定性,推动有效需求适度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个经济人抑制经济不稳定行为的集合。

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形成个人收入不确定部分的补充,当人们担忧自己失业、退休、生病和出现事故伤残时所需求的支出没有或缺少收入来源时,社会保障提供了相对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满足基本需要,从而恢复和保持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适度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传递了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信息,改善了人们的收入预期,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投资需求,拉动公共和私人部门增加投资。

其次。

社会保障运行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变量,年运行资金3100亿元,其中养老、失业基金2300亿,财政支出800亿。

社保基金的一收一支,可以调节供求失衡,使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再次,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不会自动帮助那些因各种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困难群体,不能自动消除贫困。

社会保障制度弥补了“市场失灵”,通过转移支付调节社会收入,改善收入差距悬殊状况,缓解市场竞争的不良后果,促进社会公平。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一方面,从长远看,本世纪前20年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期,也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风险期。

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高龄、少子、大基数、高速度的特殊性。

我国现在超过60岁的人口接近全国人口的10%。

预计明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4亿人,占总人口的10.2%,当年净增1300万。

到2030年达到21.9%,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9%。

65岁老人比例从7%上升到14%。

法国用115年,瑞典用85年,德国、英国用45年,我国将只用 26年(2003——2029)。

我国是在刚刚进入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情况下,在人均国民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阶段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

而这一时期又是以独生子女劳动力为就业者主力军的阶段。

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是代际分配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从目前看,在体制转型时期,稳定问题尤为突出。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摆脱生存危机,使得大多数人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大多数人能够承受体制转型的压力。

有了这“两个大多数”,才能够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因生存困难引发社会秩序混乱与失控的风险,避免社会矛盾冲突,巩固国家政权。

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从来就开宗明义地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调整利益集团关系的手段。

西方学者和政要普遍认为,在制度层面,近百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资本主义。

在我国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的今天,也丝毫不可忽略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政治功能。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不仅要看经济结构、政治运作和社会环境的改善,还要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生存权利是人的首要权利,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的安全感,维护了人格尊严,保障人的生存权利。

通过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助贫困学生、实施失业者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保障人的发展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