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注意
四、注意的种类
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 无意注意( )、有 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 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 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 种。
(一)无意注意
与注意的分散有本质区别的还有一种注意的起伏。 与注意的分散有本质区别的还有一种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注意强度或感受性的一种周期性变化, 注意的起伏是注意强度或感受性的一种周期性变化 , 它是由一种不随意的感受性变化引起的。 它是由一种不随意的感受性变化引起的。
(二)注意的广度
1、涵义 也叫注意的范围, 也叫注意的范围 ,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 对象的数量,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品质。 对象的数量,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品质。 2、测量 人们用速示器测量注意的广度,即在0.1秒的时间内, 人们用速示器测量注意的广度,即在0 秒的时间内, 给被试者呈现一组不相联系的对象( 给被试者呈现一组不相联系的对象 ( 字母或图形 被试能感知到的对象就是其注意的广度。 等),被试能感知到的对象就是其注意的广度。 成人在该时间内的注意广度一般为4 成人在该时间内的注意广度一般为 4~ 6个孤立的外 文字母,黑色的圆点8 文字母 ,黑色的圆点 8~ 9个, 3~ 4个无内在联系的 汉字。幼童一般为2 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幼童, 汉字 。 幼童一般为2~ 3个 。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幼童, 他们的注意广度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他们的注意广度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第三章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三节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第四节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本章要求: 本章要求:(1)了解注意的种类和注意的两种加工过程; 了解注意的种类和注意的两种加工过程; 掌握注意的认知理论与认知资源理论。 (2)掌握注意的认知理论与认知资源理论。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注意的理论模型 :6课时
(2)刺激物的对比差异。 刺激物的对比差异。 为什么有时学生在下面讲话, 为什么有时学生在下面讲话 , 老师采取停止讲课的方 式? 差异越显著,越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差异越显著 , 越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 越容易引起人们 的无意注意。如黑夜中的明灯 , 霜雪中的红梅 , 青滩 的无意注意 。 如黑夜中的明灯,霜雪中的红梅, 上的白鹤,帐本上的赤字, 上的白鹤 , 帐本上的赤字 , 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 意。
9 8 7 6 5 4 3 2 1 0 4岁 6岁 7岁 9岁 11岁 13岁 11 岁 13 岁
注意广度
儿童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发展
3、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知觉对象的特点。 (1)知觉对象的特点。 一般规律是, 注意的对象越集中, 一般规律是 , 注意的对象越集中 , 排列得越有规律越 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大;反之就 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 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越小。 越小。 人们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2)人们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活动任务多, 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小 知识经验丰富, 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适应性活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 适应性活动: 朝向刺激物
1、侧耳倾听;2、举目凝视;3、凝神苦想 侧耳倾听; 举目凝视;
(二)无关运动的停止。 无关运动的停止。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 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而且呼吸的时间也改 一般说,吸得更短促,呼得更长。 变。一般说,吸得更短促,呼得更长。 在注意紧张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 在注意紧张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 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 什么是注意 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 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征: 2 基本特征: (1)指向性 (2)集中性 注意---------------摄影 注意--------摄影 指向------取景-------选择摄影对象 指向------取景-------选择摄影对象 ------取景------集中------对焦-------调节对象的清晰度。 ------对焦-------调节对象的清晰度 集中------对焦-------调节对象的清晰度。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3)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 心理过程而产生的, 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心理过程而产生的 , 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 。 但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新异性。 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事物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事物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 新异的东西则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 新异的东西则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绝对新异的 事物(即从未经验过的事物), ),如平生第一次见到的 事物(即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如平生第一次见到的 骆驼、大象、斑马等;相对新异的事物(即已知事物 骆驼、大象、斑马等;相对新异的事物( 的新组合),如动物杂技中的猴拉车,狗坐轿, 的新组合),如动物杂技中的猴拉车,狗坐轿,熊猫 ),如动物杂技中的猴拉车 擂鼓吹大号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擂鼓吹大号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其中相 对新异事物的影响作用更大。 对新异事物的影响作用更大。
三 注意的意义与功能 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1 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两种学习态度效果的对比: 两种学习态度效果的对比: 学习 12个无意义 个无意义 音节的次数 甲 乙 9 89 12 100
学
习
态
度
注意学习, 注意学习,希望从速学会 随便看看, 随便看看,并不注意学习
注意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 注意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3 注意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 ● ● 选择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保持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分配 1、涵义
指在同一时间内,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别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 象与活动上。 象与活动上。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有一定联系
(四)注意的转移
1、涵义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 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2、影响因素 (1)原有事物引起的注意强度。 原有事物引起的注意强度。 (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活动)的性质。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活动)的性质。 (3)对新事物(或活动)的理解程度。 对新事物(或活动)的理解程 (4)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4)合理地组织活动。 合理地组织活动。
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 注意; 注意; 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 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 注意; 注意; 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活动的事物,如草丛窜出的野兔,天空扑来的飞鹰; 活动的事物 , 如草丛窜出的野兔 ,天空扑来的飞鹰; 变化的事物,如忽隐忽现的礁石 忽明忽暗的光线, 现的礁石, 变化的事物,如忽隐忽 现的礁石 , 忽明忽暗的光线 , 忽高忽低的歌声,忽抑忽扬的话语, 忽高忽低的歌声,忽抑忽扬的话语,都容易引起人们 的无意注意。 的无意注意。
首先, 首先,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虽属两种性质不同 的注意, 的注意,但它们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都是需 要的。 要的。 其次, 其次,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三)有意后注意
1、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 特征上讲, 上讲 特征。 特征。 从发生上讲,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因习惯与熟悉 发生上讲, 上讲 而发展起来的。 而发展起来的。 (1)一种最高级最理想的注意类型; 一种最高级最理想的注意类型; 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2)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这种注意。 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这种注意。
※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时,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 , 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时,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
会使儿童形成容易分散注意的不良习惯。 会使儿童形成容易分散注意的不良习惯。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 也叫“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 注意的分散,也叫 “ 分 注意的分散 心 ” , 注意的分散是指在主客观诱因的干扰下, 注意的分散是指在主客观诱因的干扰下 , 人们的注意离开应当完成的任务而指向无关的活 动与客体。 动与客体。 客观诱因:引起无意注意的某些无关刺激物转移 客观诱因 : 了人们注意的方向; 了人们注意的方向; 主观原因:因人的情绪、 主观原因 : 因人的情绪 、 疲劳或疾病等情况引起 注意不稳定。 注意不稳定。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个人的知识经验。 个人的知识经验。 自身了解的或经验过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 意。 (3)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
1、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服从一定活动任务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 的注意。 的注意。 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 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 来的。 来的。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要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要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要培养间接兴趣。 要培养间接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