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就业政策演变与评析
作者:叶如田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第04期
师范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历史阶段中,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师范毕业生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维护师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所制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
师范生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政治、经济、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它包括国家基本教育方针政策、具体政策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地方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政策。
一、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分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统包统分”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师范毕业生执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其主要特征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
2.双向选择阶段。
从1985年开始至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的是“双向选择”师范生就业政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但经“双向选择”未能落实就业岗位的,仍由国家统一分配。
3.自主择业阶段。
1997年,我国正式实行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并轨”收费招生,自21世纪初期开始,师范类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即毕业生按照个人能力和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得到就业岗位,高等学校作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
4.自主择业与“免费统配”并行阶段。
自2007年始,我国在部分师范类高校试行免费师范生制度,即在选定学校免费培养师范生,免费入学的师范毕业生要在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2年。
这一政策可以简单概括为“免费培养,定向分配”。
二、政策评析
1.“统包统分”就业政策。
“统包统分”就业政策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和完善的,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时的具体国情相适应。
事实证明,这种统筹分配的就业政策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实践中曾发挥过积极而重要的历史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统包统分”政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基础教育、社会需求不断更新与变化和师范类高校的培养层次、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惯性延续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和师范类学生由于就业危机感的缺失产生的学习懈怠之间的矛盾;三是师范类毕业生个人能力、意愿和行政指令下的机械输出、接收之间的矛盾,等等。
2.双向选择就业政策。
双向选择就业政策顺应了教育体制改革对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要求,适应了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适用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对保证师资队伍补充、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现“两基”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以往相比,用人单位和师范毕业生都具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和教育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多赢”。
但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也还存在着一些局限,主要是在赋予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一定自主权的同时,削弱了国家的调控权,动摇了以往国家利益占首要位置的状况,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紧缺,却得不到有效补充,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公平,影响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3.自主择业就业政策。
这一政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问题。
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自主择业政策,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实现个人价值方式选择的多样化,这无疑会增强师范生努力学习的自觉性,也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在培养毕业生的规格上与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进行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在内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用人单位也拥有了很大的自主选择权,选择的范围更广,人才质量更高。
自主择业政策的局限性在于:由于地域、地位、收入和待遇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完全自主择业的情况下,很多优质生源不选择师范专业,使得师范院校生源质量连年下滑,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同时,由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强化和多样性以及人才流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得优秀的师范毕业生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区域差别和城乡差别将更加严重,基础教育的不公平愈加显著。
4.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
免费师范生及其就业政策的实施是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落后地区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师范生免费教育和统一分配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助于吸引优质生源(包括家庭贫困的学生),也有利于师范院校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更有利于扶持和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对推动师范教育走上良性发展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目前正在实施的“免费”与“自费”并行的政策体现了价值理念的提升,在顺应市场导向,强化竞争意识的基础上兼顾了教育优先原
则和教育公平原则。
这种教育公平既是指贫困家庭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是指能够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参与到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中来。
目前出台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固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具有示范性,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实施范围有限。
除教育部选定的试点高校外,全国还有三百余家培养师范生的院校(含地方高职高专),而这些高校更直接地面向地方,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政策实施中的保障和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需在基层(主要是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从事至少十年基础教育工作,这既会让一部分优质生源望而生畏,也对十年以后的出路问题产生担忧。
基于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不排除部分学生为了暂时逃避激烈的竞争,选择师范专业,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他们的职业忠诚度。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基础教育师资的稳定性和基层教育工作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