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解读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解读




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 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 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 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7条

已经移交档案馆且属于《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未开放档案的,按 照《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20 194
98
全世界国家和地区 主权国家 施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
我国《宪法》对知情权的隐含规定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 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条例》第9条
各国立法普遍规定依申请公开 不需要说明理由
申请人种类
本国公民和组织; 本国公民、组织、在本国的外国人、组织; 任何人均有申请权。
我国依申请公开的理由:三需要
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 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 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 相关政府信息。 ——《条例》第13条
形式理由
信息不存在 非本机关掌握
申请内容不明确
国家秘密 《条例》14 《条例》 14 《保守国家秘密法》9 绝对不公开 相对不公开
实质理由: 两秘密一隐私 三安全一稳定
商业秘密
个人隐私
《条例》 14
相对不公开
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条例》 8 其他
绝对不公开
《条例》对于信息公开范围的规定
国家秘密的界定
(一)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二)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三)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 务的秘密事项;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五)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六)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七)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 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前款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
2001加入WTO,其议定书规定了透明度规则
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必须是已经公布和易于获得。 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在公布之后、实施之前,要给社会提供提出意见的机会。 建立或者指定咨询点 。 创立或者指定官方刊物用于公布上述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
地方立法先行
2007年:南京市、新余市、九江市、河南省 2006年: 深圳市、 遵义市、辽宁省、 陕西省 2005年:黑龙江省、辽宁省、陕西省 苏州市、河北省、郑州市、河北省 2004年:长春市、 巴中市、宁波市、 安庆市、湖北省、杭州市、上海市、成都市 2003年:汕头市 2002年:广州市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主动公开的范围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 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了行政机关主动公开 政府信息的范围。
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 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 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应当主动公开的。

《条例》第22条: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
拒绝公开理由之一:国家秘密
如何确定国家秘密
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 单位可以确定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 密; 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及其授权的机 关、单位可以确定机密级和秘密级国家秘密。 ——《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十三条
《条例》第8条: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 、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条例》第14条: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 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 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 、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 息内容。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通行做法:以公开为原则 虽然《条例》未明确规定,但是实际的规定 贯穿了这一精神,概括规定公开事项,明确 列举不公开事项 《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
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拒绝公开的理由
不属于政府信息
《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信息公 开事项之二:决策信息的公开
决策信息,也称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 程中的政府信息,指的是行政机关在作决定之 前的准备过程中形成的文件。
五、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展望
政府信息公开面临的困难
信息公开标准的准确把握难:对某些信息是否属于政
府信息界定难;对不予公开范围的规定难把握;对是否属于 正当的申请难以界定。
公众信息公开的需求充分满足难:人民群众的信息需
在信息公开之外存在其他的目的,使得信息公开增加难度。
求迫切而广泛;公益性和监督性的需求也呈增长态势;公众
舆论的炒作及被诉的风险:自媒体时代发展,政府不
及时发布信息会产生不良后果;信息公开纠纷数量呈快速增 长态势。
政府信息公开的两种推动力量
社会推动:由下而上、由外而内,需求驱动,推 动主体是广大民众,群众利益居于中心地位。 国家推动: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供给驱动,推 动主体是政府机关,国家权力居于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解读
讲课提纲
政府信息公开的兴起与发展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形式、范围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展望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社会信任状况调查
2010年10月,对北京、上海、广东的1171名居 民调查,社会信任总体得分仅为62.9分,到了信任的 底线,即“低度信任”的最下限。 2011年12月,这一调查的城市扩展到七个,对北京 、上海、郑州、武汉、广州、重庆和西安共1943名居 民的社会信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社会总体信 任程度得分为59.7分,低于及格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 (2012-2013)
之后新出台的地方立法: 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陕西省、中山市、南昌市、萍乡市、成 都市、咸阳市、铜川市、赣州市、鹤壁市、焦作市、汉中市、伊 春市、海口市、宝鸡市、贵阳市、濮阳市、三亚市、榆林市、安 康市、云南省、北京市、陕西省、渭南市、巴中市、陇南市、佳 木斯市。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
什么是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 记录、保存的信息。
——《条例》第2 条
行政机关向申请人提供的政府信息,应当是现有的,一般不需要行政 机关汇总、加工或重新制作(作区分处理的除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10〕5号)
政府信息公开的两类主体
行政机关:
1、制作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其制作的政府信息。 2、保存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其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获取的政府信息。
非行政机关
1、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 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 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 2、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信息公开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
第27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 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起步:《条例》出台前 的相关制度建设
法律层面
1996年, 《档案法》,规定档案的公开时间。 1988年,《保守国家秘密法》 2000年, 《立法法》,规定坚持立法公开,如行政法规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2003年, 《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规定、决定公开。 2005年,《公务员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信息公开事项 之一:档案信息的公开
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 、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30年,涉及国 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 以多于30年 。——《档案法》第1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 30年向 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 — —《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0条
—— 《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九条
政府信息公开中如何处理国家秘密
对于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要报有关业务主管部 门(单位)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行政机关要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对主要内容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但其中部分内 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应经法定程序解密并删 除涉密内容后,予以公开。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 不予受理: 要求行政机关提供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行政 机关予以拒绝的; 要求行政机关为其制作、搜集政府信息,或者对若干政府信息进行汇 总、分析、加工,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 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十九大报告》
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2015-2020年)》
政府信息公开倒逼政府治理完善
现代民主和公共行政的要求:知情权 科学技术的推动力:互联网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