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谈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试谈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自考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试谈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学前教育姓名:陈雪莹指导教师:院系站点:荆州教育学院湖北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6月20日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1)一、家庭教育的认识变化的四个方向 (2)二、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2)三、走向新时期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家教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在家教内容上重视基础性、个性和闲暇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在家教方法上重视实践、兴趣、沟通及家校合作 (6)四、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新的发展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8)附录 (9)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试谈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摘要: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是如何的呢?它的前景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它的发展和现状出发来阐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新趋势,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并充分认识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潜在价值,更好的推动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趋势引言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的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通常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活动。

在美国,曾经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活教育。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大都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的教育,以使每个人承担自己的义务,保证家庭的和睦。

70年代之后,美国有的学者强调家庭教育应当增进人际关系。

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育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素质的手段。

我国大陆学者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阐释,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也有很大的变化。

80年代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998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

从以上中外学者的沦述中,可以看出一家庭教育的认识变化的四个方向:1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社会的事情2 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大人)对于子女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4 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孩子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教育。

我们今天应该以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更加深邃的目光看待家庭教育。

二、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目前,随着早期教育地位的逐步提高,家长日益认识到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掀起了空前的“早期家教热”。

各种家教指导用书层出不穷,家教杂志种类多样化,家长学校和家教经验交流会在各地举办,家教咨询机构不断开办,各种家庭教育网站的出现等等,使我国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当前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还不普及,以及家长自身素质的局限和对儿童身心特征的认识不足,致使大多数家长对婴幼儿的家庭教育还处于一种“盲目追流”、“一知半解”的状态,他们的教育意识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非理性的简单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入误区:1、儿童观落后目前,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教育孩子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但许多父母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把孩子当作他们的附属品,不尊重孩子,把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按照家长设计的“部署”成长。

此外,加上目前媒介对“天才教育”等的大力宣传,致使超越儿童心理的“拔苗助长”现象愈演愈烈,四五岁的孩子都不再有星期天。

2、教育目标失衡(1)期望过高。

我国95%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读硕士”“出国深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从事脑力研究,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和专家型的人才。

对子女过高的心理预期,及对孩子过早的定向,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2)“智力中心主义”。

中国传统的“成龙”情结、“智力第一”的思想,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导致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就已出现严重的“智力中心主义”。

使儿童机械地背诵、枯燥地认字、长时间地写、算取代,导致孩子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入学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和家长当时的愿望背道而驰;在这种“智力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教育出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与他人很好相处,给学习和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3)重“身”轻“心”。

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母照顾,因此导致不少家长为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儿童的生活照料和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一味地满足孩子吃、穿的需要而漠视孩子心理发展状况,认为孩子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无需过分关注。

3、教育方式不科学近年来,诸如“夏斐之死”、“徐力弑母”、“刘海洋泼熊”之类的悲剧不断发生,震惊之余,家长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1)不恰当的教养态度。

一些年轻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工作,将幼小的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这种“教养分离”使孩子没有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当孩子再回到父母身边时,在与孩子相处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问题。

也有一些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与其情感交流,影响孩子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2)极端的教育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娇、惯、松、纵、溺的现象,他们对孩子过分亲昵,过分照顾,迁就纵容,包办代替,甚至不适当地满足一切需要。

而有的家长则过分专制,限制孩子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为孩子设计的“宏愿”而采取吓、骂、打的方式。

这些极端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家庭教育的作用无疑适得其反。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幼儿自入托幼机构起,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着教育幼儿的任务,需要相互配合,对幼儿实施一致的教育。

但目前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在道德教育上,教师与家长不一致,造成幼儿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纵观以上可见,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必须加快日程了。

在研究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顺应国际大教育的发展潮流,我国出现了新时期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三走向新时期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家庭教育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家教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在家教内容上重视基础教育,个性化教育及闲暇教育:在家教方法上重视实践,兴趣、沟通及家校合作。

(—) 家教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1. 以人为本首先要教育孩子爱惜生命、珍惜生命,培养孩子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进行包括身体与营养、健康与锻炼,安全与防范,认识自然与环境保护抗挫折能力,忧患意识与苦难体验等的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足够的了解,家庭教育很难取得效果。

要相信孩子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

有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孩子。

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使孩子受到过分限制,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

另一方面孩子自主性受到过度限制,会产生厌恶心态,甚至逆反心理。

不相信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利孩子成长。

正视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指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违背孩子成长规律,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以孩子发展为本,就是要注重孩子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孩子发展是立体的发展,任何偏废都不利孩子健康成长。

2.以德为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这给孩子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平台。

但与此同时一些消极的,颓废的、落后的、迷信的精神垃圾使部分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孩子的前途关系着父母的未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德为先成了政府和广大家长的共同声音。

“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德智体三者,中德是重中之重。

德为先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使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 在家教内容上重视基础性、个性和闲暇教育1.重视基础性教育孩子的成长,需要重视基础性教育。

重视那些对孩子一生发展小起重要作用的墓础性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坚持体育锻炼,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引导求知欲、培养做事仔细认真的态度,培养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品质。

基础教育的每—部分内容的选择很重要。

孩子一开始就接触十分有价值的知识,这有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重视个性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

首先各年龄段的孩子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不一样。

同年龄的孩子由于遗传基因、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环境、孩子自身的身体、气质、性格、能力等等不同,孩子有着不他人的个性。

学校为班级授课制,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同一个老师教同样的内容,孩子个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场所,许多个性鲜明的孩子大多是家长精心教育的结果。

3.重视闲暇教育目前中小学节假日,寒暑假加在一起的闲暇时间有170多天,一年365天的47%,近一半时间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家庭教育研究中要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积极向上陶冶高尚情操,拓展拓深思维的人文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的科技1.重视实践活动知识等内容充实到孩子闲暇时间中去。

(三) 在家教方法上重视实践、兴趣、沟通及家校合作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他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知识的掌握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创新意识又是在掌握了—·定知识后产生的。

实践活动孩子乐于参加,它符合孩子学习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孩子可用手的活动,眼睛观察,大脑思考立体地感知世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