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
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学〉。
(4)丹麦Warming(瓦尔明)于1909年出版了〈植物生态
学〉。
(5)美国Lindeman(林德曼)通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后,提出了“百分之十定律“、”生态金字塔规律“等理论。
生态学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以后,逐渐形成了两大体系,即
1、植物生态学体系。
该体系以植物群落研究为主,因研究对象、方
法、观点、理论、代表人的不同,分为四大学派。
(1)英美学派(又称动态学派、演替学派)
代表人、代表作:美国学者F.E.Clements(克莱门茨)于1929年出版了〈植物
生态学〉;英国学者G.Atansley(坦斯列)于1923年出版了
〈实生态学〉。
(2)法瑞学派(又称区系学派、南欧学派,Braun-Blanquet 学派)
代表人、代表作:法国学者Braun-Blanquet(布郎-勃朗开,1884—1982)于1928
年出版了植物社会学〉;瑞士苏黎士大学的Erubel(卢比)
于1928 年出版了〈地植物学研究方法〉。
(3)北欧学派(又称外貌学派)
代表人、代表作:瑞典阿普萨拉大学的Du-Rietz(多-瑞兹)于1921年出版了
〈近代社会学方法论》
该学派于1935年以后与法瑞学派合流,统称大陆学派。
(4)俄国学派
代表人、代表作:俄国列宁格勒大学的苏卡切夫于1908年出版了《植物群落
学》,于1945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以
及以苏卡切夫为首的一批学者编著的《苏联植被》。
2、动物生态学体系
该体系虽然没有象植物生态学体系那样形成多个学派,但是,其研究工作也
有特点,主要表现在:
(1)行为学的创立:以英国Jennings(杰尼斯)和美国
Pearl(帕尔)为代表,前者于1906 年出版了〈无脊椎动
物的行为〉;后者于1910年出版了〈蚂蚁的社会性行
为〉。
(2)生态演替观念的确立:美国的Adams(亚当斯)于1909年对鸟类的生态演替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美国的
Shelford(希尔福德)于1907年对瓢虫的分布与植物演替
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于1913年出版了〈温带美洲
的动物群落〉一书。
(3)动物群落学的迅速发展:美国的Davenport(达尔波特)于1913年创立该学科。
Jorden(乔顿)、Kellogg(考尔
奇)等人为之做出过贡献。
(4)种群生态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国的Chapman(恰普曼)所研究的昆虫种群动态;英国的Bews(比尤斯)所研究的
人类生态学;费鸿年所研究的鱼类生态学等。
除此以外,在水生系统的生产力及能量输入、输出等方面均有进
展。
3、现代生态学理论的迅速发展时期(1970年
以后)
因为人口、环境、资源及全球性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自身的问题日趋严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有了现实的背景和实践基础,再加上一些现代研究手段的不断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统计方法、电脑的应用、遥感技术、高精度分析测试等),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其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1、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成为生态学发展的主流: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实施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BP: International Biology Plan)和七十年代后期实施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Man and Biosphere)充分地突出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生产力的研究。
2、数学统计方法及模型的广泛应用使得生态学研究的量化概念更加
突出:
美国的Smith(史密斯)的《生态学模型》(1975),
Jorgenson(乔森)的生态模型法原理》(1988),H.T.Odum的《系统
生态学引论》(1983)等。
3、群落生态学的发展更快、更完善
4、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虽然宏观是主流,但是微
观成就也不容忽视:
例如英国的J.Coobs(库伯斯)的《生物生产力与光合作用的测定技术》(1985);德国Larcher(拉齐)的《植物生理生态学》(1975);日本村田吉男的《作物的光合作用与生态》(1980)等。
5、应用生态学迅速崛起:
例如Anderson的《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学》(1981);Park的《生态学与环境管理》(1980);Clark的《生态经济学》(1981);Mitsch 的《生态工程》(1989);Forman的《景观生态学》(1986);
Rambler的《全球生态学:走向生物圈科学》(1989)等。
6、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尝试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如美国的D.Mueller-Dombois的《植被生态学的目的和方法》(1974);日本佐藤大七郎的《陆地植物群落的物质生产》(1977);美国 J.N.R.Jeffers的《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