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学设计

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学设计

成都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方剂学
授课对象 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网络课程)
授课时间 2017年春季学期 授课地点 信息中心 教学学时 36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学时安排 总学时36学时(其中:讲授30学时 讨论6学时)
教材名称 方剂学 主编 惠纪元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授课教师 叶俏波
微课内容本微课对中医八法中的汗法的重点性及常用发汗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包括导入、视频叙事、理论解读三个部分。

主体部分由两个板块构成:1. 汗法的实用性;2.发汗的方法与途径;3.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

汗法的实用性以生活中常见外感风寒为切入点,导入汗法,继而以影视作品加深印象。

发汗的方法与途径,以影视作品及古籍重要条文为线索,递进式阐明发汗方法的多样性。

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以中药辛开苦降理论为主线,以动图方式,揭示汗法祛邪外出之利与滥用苦寒闭门留寇之弊。

设计思路:汗法是祛除外邪的重要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重视,“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就是指表证如果失时不治,或者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

该知识点具有普适性,实用性,且内容较短,适合微课的操作。

内容:该知识点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汗法的实用性、发汗的方法与途径、
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即汗法的重要性之一)。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三部分内容相互呼应,为导入、深入解读和总结的关系。

该部分重点在发汗的方法与途径,旨在让学生掌握简便廉效的发汗方法,同时拓宽思维,培养临床辨证施治的灵活性。

形式:形式应符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表达需求,同时符合非医学类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特点,因此在视频上选取了古典风格,采取影视资料为主,旁白带入的手段,尽可能把知识以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帮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以古籍条文、病机推导动图等,体现逻辑关系,不失严谨性,以启发学生思考。

作品特点:充分运用了相关视频资料和古籍相关条文展示,教学手段贴近生活,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知识的整体感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