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一)(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一亦然所欲廿.二义一亦然所欲廿..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老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肆:店铺。
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B 即与之.化矣C 久而.不闻其臭D 亦.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春冬之.时妇拍而.呜之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乙文的观点共同的论证方法(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予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
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 (节选自《说苑·卷四》)[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
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
②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
③修:整治。
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
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5.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
(2分)(四)(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永之氓(méng)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
中济④,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注释]①永:永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零陵、东安和广西全州一带。
②氓:老百姓。
③绝:横渡。
④中济:渡到河水中间。
⑤不能寻常:“游不了多远”的意思。
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故患.有所不避也_________ ②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③吾腰.千钱_________ ④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3.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答:————————————————————————————————(五)[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
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还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2分)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的思想。
(2分)《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一)参考答案(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本性;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5.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6.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乙文译文】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
假如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
那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
又说:‘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
那么又为了什么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
为了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
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
”(二)1.(1)苟且偷生 (2)因此2.D 3.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疆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4.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5.舍生取义君子慎其所处比喻论证【乙文译文】跟好人相处,如同走进栽种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气,便被它同化了。
跟坏人相处,如同走进了卖成鱼的铺子,时间久了,闻不到它的臭气,也被它同化了。
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三)1.①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②赏赐。
傲视2.①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3.舍生取义;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
(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 5.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论据三: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论据四: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论据五: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乙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