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针灸治疗
辩证分型:
中经络:
1 风痰阻络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玄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2 痰热腑实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腹胀,大便秘结,痰多口粘,舌红,苔黄腻,脉玄滑。
治法:通腑清热、活血通络
3气虚血瘀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补脾益肾、活血通络
4 阴虚风动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玄或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中脏腑:出现神识昏蒙即为中脏腑
1 痰热内闭证:起病急骤,不省人事,两目直视或斜视,肢体强直,甚或拘挛或抽搐,痰多息促,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或绛,苔黄脉玄数。
治法:开窍醒神、豁痰清热
2 痰湿蒙窍证
症状:突然神识昏蒙,半身不遂,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不温,舌黯淡,苔白腻,脉滑缓。
治法:开窍醒神、豁痰熄风
针灸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稳定不进展即应早期开展针灸治疗。
随症取穴:
1 偏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取穴:上肢:肩髃、肩前、臂臑、曲池、外关、合谷等。
下肢:伏兔、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解溪等。
肢体偏废不用,肌力近0级者,采用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
2 口舌歪斜取穴:患侧下关、地仓、颊车、廉泉;舌体挛缩加金津、玉液。
3 呛咳、吞咽困难取穴:风府、哑门、风池、廉泉、天突、内关、通里、足三里、照海等。
4 智能障碍取穴:四神聪、上星、印堂、风府、大陵、神门、丰隆、足三里、太冲等。
5 头晕目眩或以共济失调为主偏瘫取穴:百会、上星、印堂、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等。
6 大便秘结取穴:天枢、气海、左归来、足三里、丰隆等。
7 失眠取穴:四神聪、上星、安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等。
8 耳鸣取穴:听宫、听会、翳风、率谷、外关、太溪等。
辩证取穴:
风痰阻络证取穴:风池、内关、阴陵泉、丰隆、三阴交。
痰热腑实证取穴:内关、上巨墟、丰隆、天枢。
气虚血瘀证取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
阴虚风动证取穴:大陵、神门、合谷、三阴交、照海、太冲。
中脏腑取穴:水沟、内关、丰隆、风池、四关。
说明:中风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在本为阴阳失调,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瘀阻脑窍,闭阻脉络不通。
主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而分为中脏腑、中经络两大类。
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病已广为临床采用;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治痿独取阳明”,因而对于肢体麻木不遂以手足阳明穴为主;中风又有痰热内阻、阴虚风动等,故取化痰要穴丰隆、行气通腑作用天枢、气海、具有养阴熄风之效的照海、三阴交、太溪等以化痰、通络、养阴、熄风。
督脉上巅入脑,总督一身之阳经,具有醒神通窍之功,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智能障碍、中脏腑取水沟、上星、百会、内关、大陵、四神聪等以醒脑开窍,通闭启智。
肝胆互为表里,取太冲、风池可清肝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