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相对的方向: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二、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三、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四、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指南针的一端永远指向南,另一端永远指向北。

五、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正方向在哪里,还有以谁为主。

六、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七、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八、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

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用乘法验算)。

二、关于0的一些规定:(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4)0乘任何数都得0;(5)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6)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三、基本规律:(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除法用乘法来验算①没有余数的除法:②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五、乘法的估算: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注意:①71÷8,把71看成72,用口诀估算。

②385÷5,把385看成400更接近准确数。

③应用题问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但是如果题目的已知条件里面有大约等字,很有可能是不要估算的,一定注意审题。

(2)回忆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七、特殊数2,3,5倍数的特点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8、锯木头问题。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要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一、求平均数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总份数;平均数×总分数=总数;二、看统计表,横栏和竖栏一起看;三、复式统计表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

四、复式统计表由标题、制表日期、线条和表格等内容组成。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例: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二、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不进位)(进位)三、几个特殊数:25×4=100,125×8=1000四、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五、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六、验算方法: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七、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的题,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第五单元面积一、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一定要先把它们化成统一的面积单位再来比较。

三、面积单位定义:(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四、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五、(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测量土地时常常用到较大的面积单位有:(公顷)、(平方千米)。

注:A、比较小的土地面积(如:公园、体育场馆、超市、果园、广场)等一般情况下填公顷;B、(城市的占地、国家的面积、江河湖海的面积)等一般情况下填平方千米;C、(教室、足球场、篮球场、操场)用平方米作单位;(3)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4)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六、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米=10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米=100厘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千米=1000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七、注意:(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第六单元年、月、日一、年、月、日部分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这七个月是31天(大月),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小月),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3个月为一季度:1月、2月、3月是第一季度,4月、5月、6月是第二季度,7月、8月、9月是第三季度,10月、11月、12月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5、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下午3时→3+12=15时;16时:16-12=下午4时。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8、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有两种情况: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9、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那么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二、24时计时法部分1、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

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1日=24时→24时也叫0时。

2、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例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一、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01米,也就是0.1米。

3份就是3分米、103米、0.3米。

二、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米作单位是1001米,也就是0.01米。

7份就是7厘米、1007米、0.07米。

三、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从左到右一位一位的去比。

四、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如:5.1>5;1.3>1等)五、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六、比大小的两种情况:如跑步是时间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搭配分为:按顺序排列和不按顺序组合;二、最常用的搭配方法是定位法(按顺序排列和不按顺序组合都可以用定位法)三、按顺序排列用定位法(就是先固定一位或两位,再变换其它位):例题:一个密码箱的密码由1、2、3三个数字组成,密码有几种搭配方法?解答:123 132 213 231 312 321(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做出此题)四、不按顺序排组合用定位法:例题:兔、狗、马、猴四只动物,他们每两只动物之间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几场?解答:兔狗兔马兔猴狗马狗猴马猴(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做出此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