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药商业相关政策分析

医药商业相关政策分析

医药商业相关政策分析应该说近10年是医药流通行业快速发展的10年,这与流通市场的日趋开放紧密相关。

从1999年开始,医药批发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从2004年4月1日开始,中国应加入WTO的要求,医药流通行业作为限制性行业正式向境外开放。

随着这两个开放,大量民营资本、境外资本进入医药流通领域,众多民营医药商业企业开始崛起,市场化程度和行业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家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09年,全国医药商业预计实现销售5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左右。

《医药经济报》:新医改政策对医药产业的深刻影响不言而喻,企业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医改给医药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将通过药品招标等措施,淘汰一批流通企业,增加行业集中度。

尽管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近年来发展得很快,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行业集中度低。

流通企业有规模才有效益,因此,结合新医改政策导向做大做强、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大势所趋。

但是,目前的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利于流通行业的向好发展。

比如,在招标中鼓励由工业企业直接配送,或者委托批发流通企业配送,这是直接否定了流通行业的作用。

此外,在各省招标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也不利于企业做大规模。

而在基本药物制度的设计中,要求零售药店配备、销售基本药物,但在社区零差率的冲击和不能报销、医院处方又出不来的情况下,药店的经营受到较大冲击。

“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政策不配套的问题、多头管理的问题、改革措施不到位的问题等,造成了目前医药流通领域诸多问题和困难。

《医药经济报》:未来10年,行业各个领域会不会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请您前瞻性地为我们描述一下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前景。

王锦霞:未来10年,预计医药流通领域仍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增幅保持在10%以上。

这得益于未来10年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和医药卫生改革的深入推进。

从行业发展来看,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集中度将趋于提高,兼并重组是医药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方式,企业数量将逐步减少,资源向少数大企业集中。

相当一批小企业将在未来10年被淘汰出局,一批全国性、区域性龙头企业将主宰市场。

特别值得期待的是,今后10年内,中国医药商业将出现销售规模1000亿元的大企业,500亿元以上的企业将有3家,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将达10家以上。

《医药经济报》:您认为政府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经历了三合一的大型重组,追求外延式增长,特别是通过并购加强医药分销布局的优化,已经成为新上药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2009年10月,上药集团旗下上海医药(600849,股吧)(600849.SH)通过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对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的医药资产进行整合,一个新上药浮出水面,成为上海国资旗下的医药产业资源整合平台。

从去年年底至今,新上药已经迅速完成了数桩并购。

3月25日,新上药与福建省华侨实业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重组福建省医药公司,后者是当地市场份额前三位的国有大型医药企业。

至此,新上药完成了对华东市场的全面布局。

据知情人士透露,重组福建医药公司是新上药与国药控股正面交锋的一役,国药集团总经理、国控董事长佘鲁林是福建人,新上药将医药流通体系铺设到此,无疑是个强烈信号。

两强相争之下,南京医药的归属更是兵家必争。

3月31日,新上药的一位高层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已了解国控与南京方面签署的这个协议,但他认为,这只是国控与各地政府加强合作的协议,要走到真正意义的重组,“可操作性还是不高的。

”另一位上药管理层告诉本报记者,南药集团资产复杂,如果将整个集团全盘接下,重组方的压力也会很大。

但如果单纯重组南京医药,恐怕也难以获得政府支持。

加速并购历数国药控股和新上药近半年的并购,释放出一个信号——医药流通业的大并购时代已经来临。

目前,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药品流通成本高。

根据国内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现有13000多家批发企业,90%为小型企业,其中前10强的市场份额仅为36%,而目前美国前三名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0%。

去年12月,商务部替代药监局成为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部门。

“这是推动行业集中度提高的重要催化剂。

2010年商务部将力推行业集中度提升,大流通、大集团政策大势所趋。

”光大证券分析师姚杰表示。

面对行业“散、乱”的现状,最近商务部组织的全国医药流通会议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提高行业集中度,政策明确指向大分销集团,鼓励大企业积极兼并收购也是政策导向。

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对记者表示,未来中国的医药产业整合不可避免。

而新上药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要整合者。

而国控方面则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用行动说话。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给巨头们扩大已有市场渗透率的机会。

在各地的配套政策中,物流配送被严格限制企业规模和资质,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失去竞争机会,不得不寻求被大企业重组,一场暗战不可避免。

排在前三位的医药商业企业国药控股、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加起来约占全国市场的20%。

根据马太效应,前三家巨头的市场份额超过20%是行业拐点出现的标志,此后市场集中度将迅速得到提升,大批中小企业被淘汰,而一批大型企业将迅速崛起。

作者:沈玮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医改促使医药流通行业呈现“马太效应”文章来源:中投顾问发布时间:2010-4-9 9:54:05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有1.3万家,这得益于我国药品流通企业实行前置审批。

03年,国家药监局对医药流通企业进行GMP认证,当时全国只有6000多家医药流通企业。

之后国家药监局将这项权力下放到省级药监局,于是便得到今天这个结果。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然而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如今的医药流通企业开始逐渐呈现“马太效应”,集中度也将显著提高。

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如今我国医药商业领域前三强的行业集中度仅有20%,而在日本,这个数字为67%,美国则高达96%。

从这组数据来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自从去年4月份新医改方案实施以来,相比处于医药产业制造环节的药企,处于产业流通环节的医药商业企业则最先面临新医改带来的冲击。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去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其《指导意见》中则明确指出要在09年12月31日前在全国30%的省(区、市)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公开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虽然这一目标的时间推迟到今年3月底完成,但显而易见的是,基本药物目录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都是为了缩短医药流通环节。

郭凡礼指出,新医改的政策虽然对医药行业带来实质利好,但同时也将医药流通企业的蛋糕大幅削减。

对于医药流通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它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被兼并或者消失;而对于医药流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国药、新上药以及九州通来说,它们又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样,弱者淘汰、强者更强,医药流通行业的“马太效应”也将逐渐显现。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除了医药流通行业出现“马太效应”;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管理、现代物流能力等软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此次新医改将成为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快速增加的契机,可以预见,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入,未来我国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还将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医药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

在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以及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众多因素拉动医药经济快速增长。

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7年的3倍以上。

医药流通业作为药品从生产企业到达医院、药店等销售终端的必经环节,是药品市场扩容的直接受益者。

商品流通的一般渠道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批发环节,二是零售环节,药品市场的流通渠道也是由生产商通过批发商销售给零售商(包括医院药房)。

中国药品流通领域有三个环节:药品批发环节、药品零售企业和医院门诊药房。

其中,医院门诊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

这一状况极大地影响了药品流通渠道的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药品批发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医药流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势头明显。

2008年,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实现了平稳发展——规模化进程稳步推进,商业销售稳步增长,重点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

2008年医药流通百强企业入围底线已由2007年的6.3亿元提升到7.4亿元,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6家。

2008年医药流通百强企业销售总额达3162亿,占同期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67.29%左右。

2009年4月,历时3年,又经过5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

2009年8月,卫生部发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随即又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

2009年11月,国家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

一系列“医改新政”的陆续推行无疑将进一步加快医药流通业的兼并重组速度,助推医药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市场有望快速集中到几大医药流通龙头企业手中。

当前我国医药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

在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以及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众多因素拉动医药经济快速增长。

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7年的3倍以上。

医药流通业作为药品从生产企业到达医院、药店等销售终端的必经环节,是药品市场扩容的直接受益者。

整整两年在低位徘徊良久的万东医疗(600055,SH)股价,终于再次站上了15元的高位。

4月6日,以14.52元价格开盘的万东医疗,最终以全天暴涨7.68%至15.43元的价格完成了其在当天的交易,而这个收盘价格也是其自2008年3月12日以来的新高。

“在万东医疗股价创出新高的背后,其资产整合的预期已经越来越近。

”北京一位长期跟踪万东医疗的分析师坦言。

而刺激万东医疗股价的消息则是华润重组北药。

4月6日,万东医疗,双鹤药业(600062.SH),华润三九(000999.SZ),东阿阿胶(000423.SZ)同时公告,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共同发展医药产业和微电子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北京市政府支持双方医药资源重组整合,积极推进华润集团医药板块和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重组和整体上市,提升行业地位,共同在北京打造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