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指导:时评文核心素养写作思维训练(附:典范示例)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贴近时代,聚焦时事,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时评文作为一种评论性文体,主要针对时政热点作客观、理性的评议,与当下高考作文命题方向十分接近。
同时,时评文又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注重时代性”原则相吻合,故对高考备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时评文写作训练不能一味局限于以前固有的训练模式,要与时俱进,有所突破,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因此,师生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写作思维的培养在时评文写作训练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能够做到在考前备考中落到实处。
本文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中选取“理性思维”“批判质疑”“问题解决”“勇于探究”四个要点,例析时评文写作如何渗透核心素养写作思维。
1.理性思维
法国大教育家卢梭说过:“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恶。
”所谓理性思维,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作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要求尊重事实和证据,这恰恰是时评文写作的首要必备思维。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时评文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理性的写作思维一定要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学生保持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广泛搜集社会热点事件,并能够对这些社会热点素材进行逻辑归纳,理性推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观点,分析说理,组织论证,这样写出的时评文才能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典范示例】
贵州小伙吴斌一路五次飞行、三过海关,跨国运送,将购买的20 000只口罩、200个
护目镜火速寄往武汉;1992年出生的湖南基层工作者宋英杰连续10天9夜奋斗在防控一线,过度劳累因公殉职;一大批返乡大学生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加入到当地村、社区的战“疫”志愿者队伍。
从冲锋在前的医护工作者到紧张攻关的科研人员,从闻令而动的人民子弟兵到群防群治的基层一线……面对抗击疫情这张时代考卷,新时代的青年于奋斗中勇担责任,交出了高分答卷。
我们坚信,有无数青年的奉献、激情和热血,有八方汇聚的强大力量,我们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节选自李佳婧《抗疫勇担责任,青春不负韶华》
选文先列举吴斌、宋英杰的典例,再叙写返乡大学生、医护工作者、科研人员和人民子弟兵等的概例,进行分析论证,得出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结论。
事实充分,论证有力。
2.批判质疑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
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在时评文写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批判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时代,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尤其是面对偏离主流、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实或者观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进行批判,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正能量发声,这样写出的时评文才具有真正的价值,鲜明的时代色彩。
【典范示例】
近年来,一些作品无意于调查采风,而是凭空想象,情节脱离现实,人物没有血肉,故事单调老套。
没钱却住豪宅的职场新人,遇到问题总能一路开挂的人生赢家,没有烟火气像样品房的场景布局,自然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2019年的热播剧《都挺好》和《小欢喜》,都因真实度高,反映社会问题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这也一再证明,影视作品唯有增强“脚力”,扎根人民,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才能引发关注引起共
鸣。
——节选自伏特《影视剧作品叫好又叫座,“四力”很重要》
选文能够拨开影视剧浮华的表面,做出理性的思考批判,弊病剖析可谓一针见血。
然后再作正面立论,指出只有表达人民心声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彰显出当代文艺创作的主流价值观。
3.问题解决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问题能够帮助新思想诞生。
众所周知,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中,解决问题是完成写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时评文主要对社会热点事件作分析评议,对问题的解决是这类文章的重要环节。
要写好一篇优秀的时评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针对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能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提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
【典范示例】
这是一场全民战“疫”,科学防治必须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质。
疫情凶猛,一定程度上源自于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
疫情防控,必须让更多的人听到科学的声音和权威的指导,以此科学地自我保护和救助他人;让更多的人尊崇科学、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让更多的人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营造科学防治的社会氛围,人人靠科学“自卫”,才能真正做到万众一心,为疫情防控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节选自李介《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选文开宗明义,指出科学才是全民战胜疫情的正确途径。
然后,从科学的传播指导、对待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的营造等多角度展开论述,观点鲜明,说理充分。
4.勇于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人类的智力决不会在已认知的基础上裹足不前,而应该不断地探索发现。
勇于探究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在时评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笔者认为,一是就所评议的热点事件作背景纵向分析,从而得出一般规律。
二是就所评议的时事政治作横向展开对比,从而使文章对问题的解决更深刻、更全面。
三是对热点事件的未来走向或发展前景作预测,以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典范示例】
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是时势使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从“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到全世界三分之二高铁轨道铺设在中国,从“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如今国产航母即将驶向“星辰大海”,从南京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从红旗渠到南水北调工程,从京九铁路开通到“一带一路”奏响合作共赢新乐章……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我们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光辉业绩。
——节选自谢伟锋《续写新时代最美的青春篇章》
选文围绕“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主题,由历史到现实作纵向剖析,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所取得的光辉业绩。
基础设施之“变”,呈现惊艳全球的“中国制造”。
宽带深入千家万户,能源、水利、通信、交通等设施网络覆盖广、通达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连通三地;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2号洞,在“稀饭里”打隧道变成现实;“复兴号”——全球高铁动车的标准车组……正是一座座中国桥,一条条中国路,一个个中国港,一
张张中国网,让天堑变通途,让“中国制造”惊艳全球。
——吕俊程《中国之“变”》
选文立足基础设施之“变”作横向展开,列举了一系列我国基础建设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论据精当,内容翔实,展现出大国雄起的迷人风采。
教育部考试中心多次发布考纲解读,指出高考语文将从不同的层面加强对语文核心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凸显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因此在高考备考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多关注时事新闻,强化写作训练中核心素养思维的培养,这将是考生考场作文取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