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类作文审题立意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分) 设想徐志摩活在21世纪,在英国忽然有一天傍晚想起康桥, 悄悄地出去,看到余晖下的康桥,拿出手机,咔嚓一下拍照, 再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写了句“夕阳下的康桥很美”,然后 就没有了下文,文字没有了,《再别康桥》没有了,诗歌没有 了。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模式
(一)引用材料(选准切入点,简明 扼要,1自然段,约100字) (二)分析材料(注意层次,逻辑关 பைடு நூலகம்要清晰,2-3自然段,约400字) (三)联系实际说道理(搜集典型论 据,适当发挥,约200字) (四)结论(约100字)
基本思路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 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 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 【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 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 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 化建议”。(结)【详】 即:引——点——议——联——结
女”“诗词点读机”等浮躁的娱乐因素。论证这一层次时,我们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如在教育方面,很多孩子在初 中和小学阶段,并没有身处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只是机 械背诵,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沦为应试的工 具。这其实就是只重视传统文化那微小的实用价值,而忽视了其 更重要的文化特质。 立意角度三: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何才 能真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应多提供好的传播平台和传 播方式。我们可以借鉴流行文化,利用其迅速传播的优势,把两 种文化互相结合,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其次,应加大诗词等传统 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再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 重新解构,拉近和新生代的距离。只有让古典诗词、传统文化融 入大众和生活,才能让其成为活的文化基因。 总之,在论证时要体现“就事论事,由事及理”的原则,从 诗词文化入笔,进而深入论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能符合 时评类作文的要求。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热点时评材料作文,材料联系最近的
热点话题——《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 常见而深刻的话题:传统文化。我们可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但 要围绕传统文化这个基本立足点。 点睛:立意角度一:分析“武亦姝现象”和《中国诗词大会》 爆红的实质,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文化和财富已然非常丰富,但 精神文化相对贫乏的年代,如何构建我国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自信 成为了迫切需要,这种需求呼唤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武亦姝现 象”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爆红正是这种内在需求的反映。从这 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论述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得到 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正是时代的呼唤,让以诗词文化为代表的 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中需要更多的“武亦姝”。 立意角度二:透过材料中两方网友的争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传统 文化正遭遇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如材料中武亦姝夺冠后,即使是 支持方网友,其所关注的,也不是诗词文化宏义,而是“美少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也火了来自复旦附中16岁的诗 词学霸武亦姝。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姝站在 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 书气自华’。”想学金融的上海高二学生姜闻页,并不觉得读 诗词浪费时间,她说“接受美的熏陶,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 现实的土地上”。但也有同学说:“高考只占5分的古诗文默写, 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我 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还有人说,中国的未来 不会属于像武亦姝那样只会背古诗词的少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时评的基本特征
1、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 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2、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 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 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 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 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 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3、在命题上,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 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 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 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 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 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 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 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 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 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 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 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 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 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 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 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 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 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境,都是图像无法企及的(视频也一样)。图像提供的只是它能 捕捉到的逼真,文字却能激发想象意在言外的真实,所以说,文 字的表现力感染力还是大于图像的直观。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 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 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 意立意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本题比 较好的立意,图片推进文字表达的深化。
时评写作四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 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 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 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 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 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 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 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2月7日,春节期间引发热议的《中国诗词 大会》落下了帷幕。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 三轮比拼之后,夺得总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 后美少女“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给中 华诗词的传承带来了希望”;有的网友则认为:“诗 词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 利,那么直接,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 哪首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 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 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 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 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 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 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 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 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 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 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 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可以从“网络流行语”在 实际运用中的利弊现象,表明及论证我(或我们)的立 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在其背后有深刻的本质,每一 个词语的流行都是某一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展现,折射出 社会的特点。它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乃 至人与自我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 点睛:本次的作文题明确要求写论述类作文,在文体上 要严格要求。论述类作文在语言上要求简洁、清晰、鲜 明,力求客观理性。另外,对于本次作文不能停留在 “就事论事”上,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仅要按照要 求讨论“网络流行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利弊现象,表明 及论证我(或我们)的立场,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从更 高层次讨论这个问题。
时评就是针对时下新闻发表看法,属于 评论性文章,即时事评论。它往往以社会生 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 大事,小到凡人琐事,有感而发,作出深刻 评论。它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赞颂、褒 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 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 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此类文评的对象是事 实,所以叙是基础,议是叙的目的,是主。 时评是论说文,但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判断 和分析时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即要亦理亦 情。
【解析】本题属于时事新材料作文,作文立意角度比较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