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某面粉有限公司
日加工小麦400吨生产线工程环境影响专题分析
某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二00九年一月
1营运期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1主要高噪声源分布及源强
该项目产生的噪音主要为提升机、磨粉机、高压风机、离心风机、震动筛等,噪声源强在75-105dB(A)之间,项目生产车间采用全密封空调厂房、围护结构及门窗具有20dB(A)以上隔声效果,根据现场监测,生产车间外噪声值为68dB(A)。
1.2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1.2.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从项目规模(投资额)来看,该项目属于小型建设项目。
根据评价分析,该项目噪声源数量虽然较多,但均安装在车间内经隔声、减震等措施,评价结合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人口分布以及评价噪声执行标准,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中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确定该项目噪声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2.2预测范围
根据厂址周围环境特点和高噪声设备的放置情况,声环境质量预测范围为四周厂界外1m及环境敏感点湖底王庄。
1.3评价执行标准
根据某市环境保护局出具的关于该项目环评执行标准的意见,该项目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见表1-1。
表1-1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一览表
备注:由于西厂界紧邻某路,噪声排放执行(GB12348-2008)4类标准。
1.4声环境保护目标
该项目声环境敏感点见表1-2。
表1-2 声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1.5评价方法
由于项目为补办环评,评价将根据正常生产情况下监测的四边厂界噪声值及环境敏感点湖底王庄的噪声现状,分析达标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并根据选取的模式得出实施降噪措施后各预测点的总等效声级值,对照评价标准,对评价范围内的噪声情况进行评价。
1.6噪声现状
本项目属于补办环评,评价现场调查期间,项目处于正常生产中,评价对生产车间外1m处、四边厂界及环境敏感点湖底王庄的噪声现状进行了现场监测,具体结果见表1-3。
表1-3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表单位:dB(A)
由表1-3可看出,东厂界和南厂界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西厂界噪声超出(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超标原因由于交通噪声所致,北厂界噪声现状超出(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环境敏感点
湖底王庄噪声现状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类标准的要求。
1.7拟采取的降噪措施
根据现场调查及现状监测结果,分析北厂界噪声现状超标的原因为生产车间距北厂距离较近约5m,且监测时段生产车间的窗户未完全封闭。
虽然北厂界外为农田,无环境敏感点,不会造成扰民现象,但为满足厂界噪声达标排放的要求,评价建议采取以下降噪措施:
(1)确保生产期间生产车间的门窗尤其是北墙面的门窗完全封闭,在现状的基础上可降低噪声约2dB(A);
(2)在生产车间的北墙加装隔声材料,窗户采用双层隔声玻璃,可降低噪声约11dB(A)。
(3)评价建议在厂区及厂界四周(尤其是北厂界)进行绿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噪声对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采取评价提出的降噪措施后,车间外的噪声值约为55dB(A)。
1.8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8.1噪声预测
根据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本次噪声预测采用面源声源衰减公式进行,具体公式如下:
将该项目的生产厂房作为面声源处理,设面声源的短边为a米,长边为b米,其预测模式为:
当r<a/Π时,L2 = L1
当a/Π<r <b/Π时,L2 = L1-10 Log (r2/r1)
当r>b/Π时,L2 = L1-20 Log (r2/r1)
经预测在采取评价建议的降噪措施后,北厂界的噪声值为49.0 dB(A),可以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
1.8.2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在采取评价提出的降噪措施的基础上,东厂界、南厂界、北厂界噪声昼夜可以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的要求,西厂界噪声超出(GB12348-2008)2类标准的要求,超标原因由于某路交通噪声所致,环境敏感点湖底王庄噪声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的要求。
2风险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中7.44条“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所酿成的爆炸、火灾、中毒等后果十分严重的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均属风险事故,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应该视工程性质、规模、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特征以及事故后果等因素确定。
”
本项目为粮食加工企业,在粮食的加工储运系统产生的粉尘有爆炸的风险。
2.1 粉尘特性
粉尘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是由于破碎和输送等工艺过程产生的,面粉加工产生的粉尘为可燃的有机物质,粉尘平均粒径为20-50um,爆炸下限浓度为67-93g/m3,因此面粉加工项目产生的粉尘具有一定的爆炸危险特性。
粮食粉尘还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的健康,易造成肺部及呼吸等方面的职业病。
2.2 爆炸事故统计分析
日本(粮食进口大国),1952~1975年23年间共发生了77次粉尘爆炸,死伤达486人;美国(粮食生产大国),1958~1978年间平均每年发生8.2次粉尘爆炸,造成160人死亡,受伤约600人。
2.3 事故防范措施
为保证工厂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生产环境的卫生,有效地预防粉尘爆炸发生,评价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执行《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7440-1998)中对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划分及范围、对加工工艺设备、电气、建筑结构、通风、除尘、积尘清扫、气力输送及管理的粉尘防爆安全要求。
(2)加强除尘风网的设计、安装及调整
根据工艺设计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吸尘点,合理地进行风网的组合,从而控制粉尘产生的源头。
风网设计完成后,必须按设计要求高质量进行风网的安装。
各风管,特别是风管接头和风管与设备连接处不能有漏风现象,风机要可靠固定;最后还需对安装好的风网进行调整,一方面使风网实际运行参数达到设计要求,另一方面还要调节各支管路的压力平衡,以保证风网能有效地实现通风除尘的目的。
(3)加强车间的生产管理
粮食生产车间粉尘的污染现象有近40%是由于车间卫生管理不善所致,因此加强车间的生产管理也是粉尘控制与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做到:定期经常性的清扫车间地面及设备等处的粉尘,避免粉尘产生二次尘化,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要遵守操作规程,严禁随意敞开有关设备,特别是绞龙等输送机械和振动筛等清理设备,否则污染车间的环境卫生,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从思想上重视通风除尘与环境保护,不能为了节省能耗、降低电耗而随意关闭除尘系统;要定期对除尘系统进行测定,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及时调整,使除尘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4 应急预案
项目事故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计划区的危险目标的确定及分布、应急保护目标、应急组织、应急撤离、应急设施、通讯、应急处置、应急监测等方面。
(1)应急计划区
该项目危险目标为立筒库、粮间、粉间以及密闭式设备内部等。
(2)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①设立厂内急救指挥部,由厂长及各有关生产、安全、设备、保卫、环保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现场全面指挥。
②地区应急组织
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和当地有关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部门及时联系,迅速报告,请求当地社会救援中心或人防办组织救援。
(3)应急保护目标
根据发生事故大小,确立应急保护目标,厂区周围300米内的居民点都应为应急保护目标。
(4)应急报警
当发生突发爆炸事故时,事故单位或现场人员,除了积极组织自救外,必须及时将事故向有关部门报告。
(5)应急处置预案
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组织应急救援队,救援队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做好撤离、疏散、危险物的清除工作。
(6)应急撤离
根据事故情况,建立警戒区域,并迅速将警戒区内与事故处理无关人员撤离。
(7)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
配备消防设备,灭火仪器,评价建议企业设事故池,灭火水应及时用围堰封堵、收集。
收集后的灭火水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8)应急医疗救护组织
应急医疗救护组织包括厂内医疗救护组织和厂外医疗机构。
负责事故现场、工厂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临近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
(9)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0)人员培训与演练
定期组织救援培训与演练,各队按专业分工每年训练两次,提高指挥水平和救援能力。
对全厂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常识教育。
(11)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并编写有关小册子,以备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