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语文高考作文辅导课件: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课用)

2011年语文高考作文辅导课件: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课用)


审 题 的 原 则
三性四清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 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 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 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 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 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 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二 一 一 年 最 新 作 文 指 导
0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审 题 方 法 一 : 找 关 键 词 句
鞋匠的好奇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 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 抓关键词、句入手。有的材料 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 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 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 设置关键词、句(开头、结尾、 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 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 对话),抓住这些关键词、句, 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 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 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 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 材料,正确立意。 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 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 原动力。
立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 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 蚁穴。
审 题 方 法 三 : 多 角 度 分 析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泰是 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立意点,是 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 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 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 因而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 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 手,问个“为什么”,提炼出多个 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 观点。 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 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 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3、从辨明关系入手。
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 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 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 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如: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 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 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 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审 题 方 法 二 : 以 果 溯 因 法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 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 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 结果 狗跑了 从原因切入,以果溯因立意, 原因 99个铁链都好只有一个坏了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 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 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 点,立意成文。
例1: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请找出其关联点, 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 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 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价值了。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基本步骤:
(1)引述材料。这是第一步定位。材料字数如果 比较多,可以概括性引述;材料字数比较少,可以照 引不误。 (2)分析材料,概括中心内涵。 (3)联系现实,提取观点。 (4)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想到其他事情,紧扣 观点,具体深入分析。联想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可 以是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等。选例必须精 当,对事情的分析,必须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你的观 点。 (5)做出结论。
2、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或句 例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 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 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 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 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 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找关键词句: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 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 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 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 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①受外物所左右的人,是不能品尝人生真 味的. ②只有不受外物所左右,才能品尝人生真 味,享受生活的乐趣。
审 题 方 法 五 : 辨 明 关 系 法
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有了竞争,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 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 才会产生活力发愤进取;没有竞争,就 的关系主要有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 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 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 件关系等。 会丧失活力,忘掉进取。自然界如此, 不可违。 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
分析喻义:在材料中“脚”、“大树”都可是隐喻。
“脚”可以是具体的第一件事,是眼前的得失···,“大树” ··· 可以看作是人生或阶段的方向、目标等。在我们一生中,我们 有时得小心注意自己的脚下,但更多时候,要知道自己往哪里 去。
例2:与但丁、莎士比亚齐名,被称为世界诗坛 三大巨匠之一的歌德,享年83岁,就在他逝世前 的7个月,才完成了大型歌剧《浮士德》下卷的创 作。补写完了难度较大的第四幕,使他的创作生 涯达到了自己的颠峰。他的好友爱克曼在问及歌 德的创作经验时,歌德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创 作好比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我 又推上去。 分析喻义:它把创作的过程比作上山推石头, 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这就道出了创作 的艰辛。这样推理,论点就可以提炼出来了。比 如“百折不挠方为英雄本色”、“坚忍不拔才能 走向成功”等。
几个人同喝一口井水,只是有人用金杯 材料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或同一要 玉盏盛着喝,有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 素的前后,往往构成一种对比关 有人干脆用双手棒着喝。于是用金玉之 系,通过对比往往可以准确地提 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 炼立意点。 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用双手 捧水喝的人痛快地说:“好解渴啊!”
人也如此,一个企业也如此。③没有危 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 险、没有危机感,在无忧无虑中生活, 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 其结果必将失去一切。④有了生存的压 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 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千方百计去 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 找寻生存的出路。 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 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 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 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 勃生机。
审题分析: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一步分析, 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 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例2:材料一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千米外的学校 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 个日子。 材料二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 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三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了不记名问卷调查: “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 开”的人不少。 审题分析:把材料结合起来思考,提示了材料的对比特性, 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作对比分析,即求异,找出二者的 对立点:言行不一,律己与律人标准不一。由此我们可以提出 一个正确的主张:高尚的品质绝不体现在嘴上,要靠实际行动 来证明。材料一中的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且一背就是 6年1000多个日子,小新助人为乐,靠的不是如何说,而是靠的 实际行动,可作为品质高尚的典型事例。
5、若多则材料,求同存异,辨证分析。
【求同法】几项材料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 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的共同点。
例1:材料一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 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 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审题分析: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 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 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 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 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 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
细读——划出关键语句
这是材料作文审题的前 提,反复对所提供的材料进 行阅读,把握其大意,并要 在能够帮助理解题意的关键 语句上作标记。
例2: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 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十几年后,鹿群 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笨拙,没有 了昔日的灵秀,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 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 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审题分析:由果溯因,联系实际,我们不难想 到人类的生活。如果像材料中的鹿群那样,没有生 存的压力,人的意志就会消沉,精神就会空虚。可 见,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正如古人所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审读材料 提取观点
1、从分析原因入手。 例如: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 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 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 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 什么呢? 以果溯因: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 不多、井里捞鱼……通过“这是为什么”的 分析,就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 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审 题 的 原 则
三性四清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 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 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 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 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 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