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ppt优秀课件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ppt优秀课件
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
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
“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
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
一、对比型(对举型)
再看看2006年高考浙江卷: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
“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1、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 (康德) 2、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3、天子乃祈来年于 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4、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 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旅游学专家) 5、应该学会超前休息, 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一、对比型(对举型)
【分析】 上述两则材料在表达上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组成的,在内容上
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审题时要注意问题 两方面的焦点与矛盾。材料一就“国民阅读情况”进行了调 查,一方是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一方是国民网上阅读率上 升。双方矛盾的焦点就是材料中的一句话:“识字的人为什 么不读书?”认真解读这其中的原因就能寻找到审题的突破 口和最佳角度。 材料二选择的两则材料,都是在拷问人性:面对捐助者的病 危与困顿,178名被捐助的贫困学生集体隐身,“知恩不 报”,他们有的只是对媒体的埋怨,对慷慨捐助者却没有片 言只语;而希望小学的小学生却能“受恩图报”。两相比较, 不知是要“救救孩子”,还是要“孩子”救救“我们”。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命题者通过 稚嫩的童音来传达两则对比性材料的显性主旨,也许比九天 惊雷还要震撼人心:做人要不要讲良心,要不要讲人格,要 不要帮助别人……这则材料在审题上不存在任何悬念。
个有思辨性的作文题。若只抓住“生无所息”,围绕“勤奋惜时”立意;
或者只强调“生有所息”来谈生活要求休闲娱乐的意义,这样审题立意都 是片面的。
二、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1、材料特征 (1)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 (2)命意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 2、审题要点 (1) 全面解读寓言(故事)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节。如材料中的人
18.3%,2005年为27.8%。
2007年高考作文材料: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
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
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
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
你的思想观点。
【分析】
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富含哲理,所表达的其实是对人生的态度 和思考,需要考生调动阅读积累,结合人生实际,感悟思辨。“生无所息” 和“生有所息”并不是两个对立的命题,前者是从生活层次上来谈的,强 调的是人的精神和意志;后者是从生命层次上来谈的,强调的是人的生理 需求。两者在审题上无高下之分。文章的深度,关键是看学生如何认识这 个问题。命题者增加了“智性”因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一
物的言行、矛盾冲突,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 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等。 (2)归纳寓言或故事蕴含的哲理(主旨),提炼关键词语(短语),确定写 作中心话题或写作角度。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与现实中某种现象或 问题是对应的,把握了寓言的内涵就找准了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和现象。
其基本审题过程:原材料→(提炼、整合、归纳)→话题式材料→(审题、 立意)→写作。
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 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 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 “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 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作文新题型指导
作文审题立意 举型) 二、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三、现象(事例)列举型 四、问题型 五、独词型 六、解词(释意)型 七、诗词和名言警句型 八、漫画型
一、对比型(对举型)
1、材料特征 (1)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
渡语和过渡词,如“然而”“但是”“相反”“与此同时” 等标志性词语。 (3)文章构思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好不平均用 力,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文章才能写得具体而深刻。
一、对比型(对举型)
3、经典例析
2006年高考作文材料 :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
二、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3、经典例析
2006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
上明显分为两部分。 (2)话题一般为关系型的,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2、审题要点 (1)材料内容是由相对(反)的两部分组成的,审题时要坚
持全面的观点,既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区别,又要注意二 者之间的联系。
(2)坚持重点论,审题时要权衡内容的两部分,把握命 题者的感情指向性。要特别注意两种观点或看法之间的过
(3)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确定写作的角度。一般情况下, 材料中的问句、感叹句、比喻句、议论性语句及人物对话都是关键信 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
(4)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 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5)细细研读题目写作要求,避开写作的“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