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遗传学
Turner 综合征:
易继发卵巢癌
(二)单基因遗传病的癌变倾向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AD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BCNS) AD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Chromsome unstable syndrome) 遗传性免疫缺陷
第一节 肿瘤的相关基因 及发生机理
癌基因 oncogene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说
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 V-onc)
肿瘤相关基因的最初线索来自于对禽类 逆转录病毒的研究。 病毒癌基因是存在于病毒基因组中、使 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儿童期就发病的眼科恶性肿瘤,猫眼。 遗传型多为双侧发病,发病早,有家族史。
非遗传型多为单侧发病,且在2岁以后才发病。
two-hit theory
正常视网膜要变成瘤细胞必须经过一对具有肿瘤抑制 作用的等位基因的连续2次突变事件。 遗传性肿瘤是由于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或由父 母遗传而来,而视网膜体细胞中只要再发生一次突变, 即导致该肿瘤抑制蛋白的完全消失,完成肿瘤转化。 非遗传性肿瘤则是由于同一个体细胞内连续发生二次 独立的体细胞突变,相比之下,可能性要小得多。 因此,遗传性肿瘤有家族性、双侧性、早发性的特点, 而非遗传性肿瘤则发病迟,具散发性单侧性的特点。
正常的机体的多重防御机制
DNA损伤修复系统和细胞分裂周期控 点监控系统 细胞自杀机制 免疫监督
结肠癌发生的各个阶段和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
第二节 肿瘤与遗传
遗传病的肿瘤易感性
– 某些遗传性疾病虽然并不直接诱发肿瘤,却有明 显的恶性肿瘤倾向。
肿瘤的遗传性
– 某些肿瘤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对多数肿瘤而言, 肿瘤遗传性表现为易感性的遗传。
激活的癌基因可以引起家族性肿瘤吗?
如果多数散发性肿瘤是由于多个癌基因 在体细胞内连续突变所致,是否某些家 族性肿瘤是由于生殖系的癌基因激活所 致的呢? 研究发现,尽管原癌基因突变在散发性 肿瘤的体细胞突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 在家族性肿瘤的生殖系中一般没有该类 基因的突变。
肿瘤抑制基因(TSG)的发现:
人类c-onc编码蛋白质的功能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病毒诱导与启动子插入激活 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 染色体易位或重排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or recombination)
染色体断裂与重排:
肿瘤细胞中存在着显形作用的癌基因,在正 常细胞中有与之同源的正常基因,被称为原 癌基因。 原癌基因的产物与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有关。 在肿瘤细胞中原癌基因往往被激活,处于活 跃表达的状态,因此,原癌基因概念为正常 细胞中存在的,与细胞生长和分化相关,激 活后可促使癌变的基因(与病毒癌基因同源 或不同源)。
RB基因—第一个被克隆的TSG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RB或发生缺失, 或在剪接点有一个点突变,产生异常 的RB蛋白。 把RB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使其生长 特性恢复正常,说明这个克隆的基因 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应有特性。
肿瘤抑制基因又称为隐性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显性基因,一个等位基因 突变即可显示致癌效应; 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则是隐性的, 即只有一个肿瘤抑制等位基因发生突 变,不会发生致癌效应。
第九讲 肿瘤遗传学
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
从遗传方式、遗传流行病学、细胞遗传 和分子遗传等不同方面分析肿瘤发生的 机制与规律,从而探讨肿瘤防治的新途 径的一门多学科渗透的新兴学科。
肿瘤(tumor)
泛指一群生长失去正常调控的细胞形成 的新生物(neoplasm)。
–85%为癌(carcinoma) –2%为肉瘤(sarcoma) –5%为淋巴瘤(lymphoma) –3%为白血病(leukemia)
V-ocn的发现:
1910 年, D.Rous 用鸡肉瘤的无细胞提取 液接种到健康鸡身上结果诱发了新的肉 瘤,他证明转化因子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命名为Rous Sarcoma virus(RSV)。 这是第一次实验证实病毒可以致癌。
V-ocn的发现:
1970 年, Martin 等通过分析野生型 RSV 和 缺失转化能力的变异株病毒基因的差别,发 现细胞的恶性转化与RSV基因组中的一个特 定基因 Src 相关。此基因为第一个命名的病 毒癌基因,V-Src。 此后陆续发现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癌 基 因 : V-fms,V-mos,V-erbB,V-kit,Vros,V-yes , V-fps, V-fes, V-abl, V-sis, V-ras,V-myc。
癌基因的激活机制
肿瘤是一种体细胞遗传病:
在研究的最初阶段,认为单一的癌基因的激 活,就足以使细胞转变成肿瘤细胞。 随后认识到正常细胞的肿瘤转化通常要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癌基因的协同。 通过在适当靶组织中表达多种癌基因,已使 转基因小鼠产生肿瘤。 有理由推测在一个特定的体细胞内连续的遗 传突变的累积,导致单个体细胞转化为癌细 胞。
“分子警察”
P53基因
P53突变的致癌机理:
P53的突变或缺失将使细胞受在到辐射 损伤或致癌物刺激时无法阻断细胞周 期,细胞失去了对 G1 期的监控功能, 使细胞带着受损伤的 DNA 继续分裂, 加速了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导致一系 列突变的积累,最终转化成逃避监控 的恶性细胞。 在约 50 %的肿瘤细胞中,可以检测到 P53发生了突变。
1.家族性腺瘤样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AD.
结直肠有广泛而密集分布的腺瘤性息肉,可引起消瘦、 肠道梗阻和便血。极易变为结肠腺癌,极难幸免。 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产物是参与细胞连接、细胞周期调控及转 录调控的多功能蛋白。
20世纪70年代初,Alfred Knudson为解 释家族性(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首次提 出了肿瘤抑制基因模型,即2次打击学说 (two-hit theory)。 至80年代中期,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 证明Knudson假说非常精确。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
原来无活性或低表达的癌基因易位到一个强大启动子/ 增强子附近,或由于易位而改变了癌基因的结构,与 其他高表达的基因形成融合基因,使癌基因的正常调 控作用减弱,使其激活 。
Ph染色体(费城1号染色体):t(9;22)(q34;q11)
Ph1染色体(费城染色体)
t(9;22)(q34;q11) 易位的结果而导致9q+和22q9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
2.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BCNS)AD
患者面部、手臂和躯干有多个基底细胞痣,青 春期增多,青年期即可发生恶变,40岁时90% 恶变为基底细胞癌并有颌骨囊肿。 致病基因已定位。
1970 年前后, B. Ames 分析了化合物 的突变性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
结论:
化合物的突变性和致癌性之间有很大的 相关性,提示了致癌作用的最终靶分子 是DNA。 遗传物质的损伤和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细 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必要前题。
肿瘤相关基因
癌基因和抑瘤基因的发现使我们最 终认识到肿瘤实质上是一种遗传病, 即所有恶性肿瘤都是基因突变的结 果。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肿瘤的 研究才开始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细胞周期的调控:
Onc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生长因子通过其受体和多级信号转导, 调控一系列基因表达,最终导致其晚期 应答基因cyclin D的表达,cyclin D导致 细胞通过G1期限制点,启动了一轮分裂 周期。 多种癌基因的激活可以导致该路增殖信 号的异常活跃。
TSG与细胞周期:P16、P21、P27等
2次打击学说的证据:
1978年,Francke 系统检查一个视网膜母细胞 瘤家族,发现全身细胞均有13q14缺失,证实 存在“第一次打击” 患者肿瘤细胞也有此缺失,而且脂酶活性消失。 说明一对等位基因已经全部失活。证实肿瘤细 胞存在“第二次打击”。 1981年应用定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RB基因, 这是首次成功应用定位克隆方法的实例之一。
病毒中确实存在促使肿瘤发 生的基因 —— 病毒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可以致癌。
人类癌症基因的克隆:
研究思路为:如果细胞基因的特异突 变能够引起人类癌症的恶性表型,并 且这些突变能在细胞水平发挥显性作 用,那么将恶性细胞的DNA序列转移 到正常细胞,预期可导致其转化为恶 性表型。 1981年这个实验在三个实验室同时获 得成功。
RB E2F Cyclin/cdk 磷酸化 E2F
G1
S
M
G2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CKI)
CKI多种成员,其中P21、P27、P57属广 谱的CDK抑制,而P15、P16、P18、P19 是CDK4/CDK6的特异性抑制物。它们在 细胞周期调控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引 起广泛的关注。
细胞周期的失控与肿瘤发生:
癌症已不仅仅是一些癌基因被激活和抑癌基 因丢失或失活使细胞获得了一种增殖优势, 而最主要的是癌症多阶段渐积累突变的过程 中,细胞的控点(checkpoint)调控因子丧失作 用,使在肿瘤细胞中抑制信号无法再对细胞 周期蛋白(cyclin-CDK)起任何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