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人物形象分析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早期代表作 ,也是她具有写作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她以日常生活为素材 ,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幽默和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 ,特别是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并分析作者对伊丽莎白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本书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的生活状况,在当时的社会里 , 女性被认为是低男性一等的“第二性”,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文化习俗上受到男性的全面压制,因此女性在多个方面都依附于男性。
另外,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和伊丽莎白一样的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好男人。
因此,婚姻成了女性寻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
但是伊丽莎白在这样的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却没有因世俗的压力而妥协。
她坚定的鄙视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拒绝只以金钱为基础的结合,她追求的是自己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书中以伊丽莎白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她的爱情故事。
她很明确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她拒绝无爱婚姻,因此她拒绝了经济殷实但庸俗不堪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
她真正的爱情是从在麦里屯碰到民兵自卫团的军官韦翰开始的,伊丽莎白见到韦翰第一眼之后立刻被韦翰一副“讨人喜欢”的外表迷住了。
而韦翰也表现得跟她一见如故 ,滔滔不绝地表白自己的悲伤,
同时更中伤达西先生。
伊丽莎白相信了韦翰对达西的谗言 ,再加上之后她得知促使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分离的主使人就是达西时,对达西的愤恨和对吉英幸福不可得的心痛完全控制了伊丽莎白的头脑,因此她断定是达西的门户偏见和想把自己妹妹许配给彬格莱的自私想法导致了吉英和彬格莱的分手。
她深恶痛绝地指责达西毁了自己姐姐一生的幸福 ,剥夺了韦翰幸福生活的权利。
男女主人公的误会和矛盾由此展开,达西的傲慢基于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由于他出言伤害伊丽莎白,引起她的偏见;也正由于伊丽莎白的自爱才产生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傲慢与偏见都达到了最高峰。
接下来,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促使伊丽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达西在信中坦承了自己之所以拆散吉英和彬格莱是因为他误认为吉英对彬格莱并无真爱。
同时在信中他揭露了韦翰的真面目,他的所作所为是那么地令人不齿,他甚至想引诱达西的妹妹和他一起私奔。
正是这封信催毁了伊丽莎白先前心中的种种障碍和芥蒂。
伊丽莎白重新认真、冷静地审视了自己,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以往未免太盲目 ,太偏心 ,对人存在偏见 ,而且不近情理”。
正是达西和韦翰对自己态度的不同更促成了自己的偏见和无知,从而长期遮蔽了双眼 ,至此蒙蔽心智的薄纱终于被揭除 ,新的正确的自我认识帮助伊丽莎白走出误区 ,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
而达西也因伊丽莎白对他激昂愤慨的谴责而产生了极大的震憾 ,达西也开始对自己从前的言行举止进行了新的认识和改造。
最终,再次出现在伊丽莎白面前的达西与求婚前的达西大不相同。
伊丽莎白看出他原本就是个性格很柔顺的人 ,
于是尊敬之外又添上了几分亲切 ,爱慕之心悄无声息地产生了。
傲慢变成了谦逊 ,偏见变成了亲切。
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和韦约翰的私奔依仗达西的资助得以平息 ,更使两人在感情上越走越近。
因此后面尽管有咖苔琳夫人的阻挠 ,但是她没能阻挡伊丽莎白与达西结亲的趋势 ,反而像爱情的催化剂大大激发了达西第二次求婚的勇气。
性格上的共同之处和对方对性格的相互欣赏是两人最终走进婚姻殿堂、走向理性幸福的一大坚实基础。
傲慢与偏见化为浓浓的柔情蜜意 ,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书的中心人物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慧、坦率、思维敏捷、风趣活泼而有教养的小姐。
例如伊丽莎白在反驳珈苔琳夫人的责问时 ,一针见血地指出: “要是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或是不想早嫁 ,做妹妹的就不能有社交或娱乐 ,那实在太苦了她们。
最小的和最大的同样有消受青春的权利。
怎么能为了这样的原由 ,就让她们死守在家里 !”奥斯丁通过伊丽莎白无情地嘲讽了这种旨在维护男性权威、压抑女性情感的社会陋习。
还有书中对伊丽莎白不顾淑女礼仪 ,在清晨冒雨徒步穿越泥泞的田野 ,去探望生病的姐姐;她鄙视贵族的傲慢 ,断然拒绝有辱她尊严的求婚者达西;她不畏权贵 ,面对蛮横无理的珈苔琳夫人不卑不亢。
伊丽莎白无疑为那个时代的妇女作出了榜样 ,虽然她并不精通音乐、绘画、舞蹈 ,也不特别美丽 ,但是却读了些书 ,有见识 ,有观察力和判断力 ,聪明机智 ,充满活力 ,其周围的男人没有一个能与她抗衡。
借此奥斯丁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陋习和对女性的偏见性认识进行了批判 ,肯定了女性的价值。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女性都依附于男性,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而如果想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社会上立足,只能去做家庭教师,但这在当时是非常卑微的职业。
因为当时所认可的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花瓶式的角色。
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优雅的举止才是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男性的目光 ,为自己觅得一个好归宿。
总之 ,女性没有其他的出路,就算受过教育也得不到尊重,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的无奈和不满,甚至有不少女子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随波逐流。
但书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观点却不同,她很具有反抗精神。
她聪明机智 ,有胆识 ,有远见 ,有很强的自尊心 ,并善于思考问题,主张独立自主的婚姻,这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主见,并因之而获得幸福。
面对情感 ,她不像妹妹丽迪雅凭一时的冲动作决定 ,保持了做人的尊严 ,体现了思想和理性的力量;面对现实 ,她不像夏洛蒂那样完全放弃感情的追求 ,伊丽莎白敢于面对阻挠她的一切力量 ,勇敢地捍卫了自己高尚纯洁的爱情。
尤其值得敬佩的是 ,她坚持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反对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 ,这在当时妇女处于无权地位 ,把婚姻当作自己唯一出路的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在这本书中 ,正是通过伊丽莎白这一非传统的女性形象 ,奥斯丁对那些所谓的妇女品德提出了质疑 ,对女性价值作出了新的评价。
她认为女性真正的美德不在于忍耐、顺从 ,不在于表面才艺 ,而在于她的知识和见识水平 ,一个女子不仅必须精通音乐、歌唱、绘画、舞蹈及现代语文 ,还“应该多读书 ,长见识 ,有点真才实
学”。
伊丽莎白并不擅长表面上的才艺 ,也缺乏温顺的美德 ,达西之所以克服贵族的傲慢向伊丽莎白求婚 ,正是因为从她身上发现了他更为看重的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奥斯丁对于知识、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女性置于和男性同等的地位 ,是对女性价值标准的新思维 ,改写了女性对男性的精神依附地位。
从另一方面来说,奥斯丁在塑造主人公伊丽莎白有一定的矛盾性,她虽然向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是思想上却接受了男人应向女人示爱求婚的保守观念。
在伊丽莎白发现了达西的种种优点之后,在对自己虚荣心的不断批判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伊丽莎白的小心谨慎,勇于认错,敢爱敢恨的性格。
伊丽莎白这个女性形象,秀外慧中的个人素质以及那充满理性的观念以及她的圆满归宿,都充分表达了女作家本人对爱情婚姻以及对全部人生的理想。
以伊丽莎白的婚姻为主,作者说出了对爱情婚姻的见解。
理想的婚姻就是彼此了解,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自由平等,互敬互惠。
它将对彼此的炽烈爱情融合在稳定融洽、相互促进的家庭关系之中。
所以她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为真正的爱情而结婚,而不是为终身有靠而草草苟合。
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奥斯汀通过批判惟利是图的金钱婚姻告诉读者,基于真正的爱情而结婚的理想的婚姻是可能的。
而伊丽莎白正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伊丽莎白作为一系列崭新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在文学作品中确立了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通过《傲慢与偏见》,奥斯汀全面透彻地说明了她所谓的理想婚姻的各种基础,展示作者及其笔下女性人物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批判金钱至
上的婚姻观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总之,奥斯丁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再现了当时社会状况下女性内在的反抗,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父权社会下对女性的压制,赞扬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女性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