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摘要】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在音乐教育的各个阶段中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容,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音乐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通过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措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12-01
一前言
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者生活的机遇等事情。
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
在你听音乐时,不管表现性是怎样的,它都来自于音乐而不是语言。
这说明音乐是一种注重体会的过程,强调的是对音乐鉴赏及辨别的能力,它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能力之一。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首先,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是以乐音构成的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情操和审美教育的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学科是基础功底扎实的教育,应当设立必要的学习领域,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
但是,这些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感性认识、实践活动为基础,使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其次,音乐学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基础知识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在自身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灵感进行创作。
最后,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应当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的民族和文化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音乐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升华,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三通过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理解音乐、音乐学科、音乐教育、音乐课程在学科体系、文化、教育中的位置和特点的能力,并能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
掌握胜任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
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具有音乐学科特点,注重实践、提倡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方法,具备正确评价自身、他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
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
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向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使素质教育具有坚实的平台。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在内容上除了对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学习外,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其中包含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方法。
第一,体验教学法。
体验教学法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情感意识。
体验的学习方式,使得知识的学习不再仅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体验强调身体的参与: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脑思考,强调参与、活动、探究、实践。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学习过程变为融学生个人经历、感受、见解、体验、自我解读和操作为一体的过程。
第二,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民族的相同体裁、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如比较各国的摇篮曲、中国作品南北茉莉花。
或将题材相同、体裁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审美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和分析评价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除了在规定的课时中展开教学外,还可以适时地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拓宽知识领域,丰富音乐经验,巩固和提高课堂音乐教学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和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文辅相.论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2]史秀玉、李以明.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电力高等教育,2009(1)
[3]董中霞.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
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