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课程简介二、学习方法三、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习重点及难点问题第一章劳动力需求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第四章劳动时间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第八章就业与失业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第十二章劳动关系四、主要参考书目一、课程简介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中,将劳动分为狭义劳动和广义劳动。
狭义劳动指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劳动,即劳动本身或活劳动;广义劳动包括凝结在产品中的过去劳动,或称物化劳动,广义劳动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称。
劳动经济学只研究狭义劳动,因为它考察和揭示的是劳动本身或活劳动的经济规律。
广义劳动中的物化劳动不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比如说:在关于劳动是价值源泉的研究中,由于这里的“劳动”不是仅指劳动本身,它可以引申为物化劳动。
因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可能也不必在劳动经济学中加以详细阐述,这种有关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应归入基础理论经济学范畴。
我们可以通过区分劳动的办法来澄清经济领域中的劳动问题,并把劳动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
劳动本身具有其特别的属性,这种特别性决定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如同资本,土地,物资等一样,对生产活动来说是一种投入,因此存在劳动投入的经济机理问题和经济效益问题。
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考察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劳动投入的经济机理,主要是从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两方面入手来揭示劳动要素运行机制的基本原理。
劳动的合理配置,即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如何有效地使用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问题。
2.劳动是劳动者谋取物资资料的手段,劳动供给者的收入,即工资,也是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工资水平是如何被确定的,工资与就业机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问题,都是劳动经济学所必须回答的。
工资的重要性在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工资作为经济运行中收入的一部分,与通货膨胀,劳动者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
全面考察有关工资理论问题是劳动经济学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劳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者又是社会人,因而劳动问题也成为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劳动者就业理论与失业理论的考察上。
充分就业是所有社会形态的追求目标,充分就业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稳定,而且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劳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要条件。
但是,由于劳动者本身的问题或市场的不完备因素的存在,失业现象是普通的和不可克服的,对劳动者失业的社会保障的研究对劳动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是保证社会秩序有效维持的一个重要手段。
劳动经济学研究与劳动有关的经济问题,主要是劳动资源在既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
其任务有二: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由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中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
二、学习方法研究劳动经济学必须把握的大前提无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用发展的、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去研究劳动经济学中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实验研究方法:就是跳出以前经济学纯研究理论的局限,将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推测和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使所得出的结论更具代表性。
可以说,实验研究方法对人的研究颇为有效,而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劳动的学科,在传统的经济研究方法中,表面显得有些呆板,通过研究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并使这门学科与现实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2实证研究方法:就是不仅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更研究经济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归纳出现象的本质,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规范研究方法:它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说明现象应该是什么。
规范经济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志作为经济理论前提并用该标志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4心理研究方法:心理学和经济学从根本上讲,都是研究人的学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随着管理学越来越向着人性化发展,劳动者的主观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的创造利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显得尤为明显。
在这种趋势下,心理研究方法也就成为了劳动经济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必然。
三、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学习重点及难点问题第一章劳动力需求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一、劳动力的含义1劳动力的定义及理解;2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1)劳动;(2)人口;(3)劳动适龄人口;(4)劳动力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1劳动力需求的定义;2与劳动力需求概念相关的问题(1)劳动力是派生性需求,说明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动机;(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提供了对劳动力需求量分析的工具;(3)劳动力需求是意识和支付能力的主客观的一种统一。
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1按层次分: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市场需求。
三者不仅范围不同,说明的问题也不同,且由于工资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劳动力需求的特征也有所差别。
2按时间分:长期劳动力需求和短期劳动力需求。
两者之间的标准是:确定一个时期中哪些生产要素发生变化,而非时间长短。
四、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2组织目标假设;3市场环境假设;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五、劳动力需求曲线★第二节劳动力需求行为一、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利润=R-C=QP-(Lw+Kr)二、生产函数X=f(L,K),此处仅以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分析对象。
三、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1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内容及作用前提。
◆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的三阶段的理解。
3描绘三阶段呈现图及特点。
4当MP和AP相交于最高点:MP=0时,TP处于最高点。
四、收入与成本C/X是原点与点A的直线斜率,所以C/X是凹形的曲线。
五、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R/X-C/X=0六、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七、边际收入1完全竞争市场的边际收入: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的价格。
◆2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的原价格-供给量×价格降低的部分。
3供给量增加导致的价格下降程度与产品的需求特性相关。
八、边际成本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2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的部分。
九、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十、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市场整体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更平坦些第三节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一、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1产量曲线的绘制;2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MRTS)MRTS=MPL/MPk的推导。
二、成本最小与劳动力需求1K=C/r-W/r×L或L=C/r-r/W×KC/r为截距,r/W为斜率;2等产量曲线的四种类型及分析。
★三、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工资变化引起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2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定义;3如何理解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一、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及类型,图形表示二、劳动力需求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相对性三、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E=△L%/△W%=△L/L÷△W/W四、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及理解五、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1希克—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2如何理解每条法则。
第五节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一、三类技术进步及定义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及产业的影响第六节短期劳动力需求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解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更为平坦,即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第七节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一、分析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及经济效果二、分析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第一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1劳动力供给的定义及要点:(1)个体决策;(2)个人意愿;(3)时间要素。
2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题目标的假设;(2)市场环境假设;(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供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第三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一、劳动力供给弹性1劳动力供给弹性定义及分类;2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主要区别在于是曲线移动还是曲线上的点移动)。
第四节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一、效用理论1效用的定义;2效用函数;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以及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4基数效用论及条件;5序数效用论及其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假设。
二、时间效用三、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1收入约束线WA=Y+WL。
2收入约束线的斜率即为个人放弃余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
另外,亦可以看作余暇时间的机会成本。
3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的定义以及特征。
4MRS=dY/Dh。
◆5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根本原因。
6主体均衡:约束条件的最大效用(1)主体均衡的条件:W=MRS;(2)主体均衡推导。
◆7约束条件的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1)纯收入效应;(2)替代效应;(3)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对劳动供给量具有正向影响,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负向影响。
四、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供给曲线★1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1)图形;(2)向后弯曲的原因。
2家庭劳动力供给。
五、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1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发散,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发散。
2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理解:劳动力供给=f[(1+实际利息率)×现在的实际工资/下一期的实际工资期望值]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第一节均衡的基本含义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1均衡的劳动经济学含义;2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分析;3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1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2凯恩斯失业均衡;3非均衡概念。
非经济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的,由于制度、信息不完全等原因不能及时调整。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1供大于求;2供不应求;3供求均衡。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二、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1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2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3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