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部分26.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
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
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
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发展27. 中国近代城市特点1)发展与改进(良性)⑴城市功能结构发生改变由于工业区的出现,交通枢纽的出现,资本主义商业街区的出现,新的城市中心等原因,致使城市功能结构改变,由原权力中心结构变化,向经济中心结构转变。
⑵城市公众生活的多样化西方新的公众生活方式的引入,使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内容。
⑶城市市政建设有了新的内容(自来水,排水,气电等)2)落后与矛盾⑴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和政治中心周边的快速发展,广大内陆地区的落后。
⑵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消费性和寄生性。
⑶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在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或租界地,发展迅速,而国人居住地却是十分落后简陋的。
在城市中,城市中心、公共建筑、服务设施大多集中于租界地区,服务于外国侵略殖民者。
在城市面貌上的半殖民地化,建筑面貌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28.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1)、虽有选择的进行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但并未纳入到区域的范畴进行综合考虑(2)、考虑到了人口因素的对城市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偏重于主观臆断。
(3)、受到现代城市建设理论的影响,比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等,但在有些缺乏对现状的客观认识。
(4)、对城市有了较完善的认知,进行了一定的区划,但缺乏系统性、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
(5)、城市道路逐渐开始了分级别、分性质的研究,注重形式感。
(6)、在城市建设中注意民族风貌的强调。
外国近代部分1. 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美国二战后大城市偶遇聚集不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大城市问题,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而郊区化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基础设施不齐全,公共设施分布散落,交通组织混乱,居住与工作距离远,导致人们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造成环境污染。
新城市主义认为应让城市恢复二战前的城镇模式,倡导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城市沿交通线发展,站点附近开发高密度的住宅,并以便利的公交将各点联系。
强调城市应注重朴素性,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各方面的问题,社区(区划法规)步行范围和人性尺度;混合用途的土地。
其社区特点包括:1.社区设计与交通系统设计结合起来——道路利用率和市,区域性交通与土地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街道公平服务于步行者和汽车。
2.较高的规划和设计密度——低层的多样化的建筑设计,有效集中居民,节省投资,土地使用,另一方面避免过于拥挤现代主义方式。
3.日常生活相关商品,设施设置在——减少居民对汽车依赖,能耗,步行距离同时在社区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朴实,实用建筑、多样化——避免能源能耗5.设计上鼓励人际交往——场所,人的尺度,功能混合使用,步行6.回收,重复利用生活水的系统2. 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芒福德主张将城市置于范围更大的区域中,对其进行思考、认识和规划,主张城市是区域的部分。
在城市规划中应有区域整体观点,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1)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区域论观点○1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2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相互联系、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2)城市——区域研究: ○1提出从城市之外更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2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是其中一部分○3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4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3. 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2005背景:伦敦人口不断集聚,需要疏解伦敦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规划要点:规划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在交通组织上采取放射路和同心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增加绿化,区外绿地楔状插入市内,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在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而外划分为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
内圈:改造和恢复功能,降低密度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绿带圈:宽约8公里,制止城市向外蔓延外圈:疏解伦敦过剩人口。
借鉴:大伦敦规划的绿圈,严格限制建设,在限制城市任意蔓延的同时,保证了伦敦整体的绿化环境。
我国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于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绿化的控制,规划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的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
大伦敦的绿圈规划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大伦敦在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新城并没起到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城市周围交通负荷,对于我国新城规划来说,更应该重视对于新城的发展和经营,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心城市形成互补,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同时重视联系中心城市的交通规划。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2003相对于雅典宪章的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观点,认为规划应对人的需要作出反应。
从雅典宪章认为规划结果是一种终极思想到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强调规划的工程性,不仅包括规划的实施。
马丘比丘宪章重新认识规划师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提倡公众参与的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城市功能分区使城市部分地失去活力,提出应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环境。
5. 华盛顿规划(朗方规划---华盛顿2000年规划)a.朗方规划1) 借鉴欧洲八个城市,选择两条河的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用水方便处作为城市发展用地2) 设计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国会位于最高处,作为全城核心和焦点3) 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托马克河的轴线,并连结白宫和法院,形成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结构中心4) 方格型路网和放射路网结合,形成美丽的街道景观5) 大胆的人口预测b.华盛顿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图)1) 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建6条放射交通线,即长廊形地带。
沿长廊建居住区或卫星镇,长廊之间楔形绿地或农田2) 鼓励公共交通3) 限制建设高速公路4) 改造大部分地区5) 限制市区人口增长6) 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6. 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a.社会背景:1) 政府获得政治资本2) 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
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
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
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b.田园城市概念: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1) 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2) 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3) 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4) 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5) 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6) 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d.社会目标:1) 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2) 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 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4) 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5) 创造各种就业岗位e.意义: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
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
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7. 工业城市理论(戛涅)a.原因:19世纪,产业革命破坏了原有的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b.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1) 人口32000人2) 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央为城市中心,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各分区之间用绿带隔离3) 有先进的城市交通4) 重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为各功能区发展留有余地5) 建筑采用先进的材料钢筋混凝土8. 带形城市理论(索里亚•伊•马塔)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ORIA提出带型城市设想。
他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
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
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
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
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主要内容:1) 城市依靠一条交通轴呈带形发展,宽度有限,理想情况下为500米,长度无限2) 沿交通脊布置一条或几条电气铁路和市政管线3) 将城乡结合4) 从一个或若干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但从后来华盛顿与巴黎改建都证明,在面临私有经济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
9.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延伸)a.目的:缓解城市功能过于集中而产生的弊端b.内容: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1) 同时便于人们交往和接近自然2) 城市是个有机体,不能任之凝成一团,而是将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远离中心的区域。
3) 将重工业和轻工业从中心城市疏散,开辟绿化c.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在大赫尔辛基中心城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改建的目标:1)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d.影响: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的工作均起着重要影响10.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1) 澳大利亚首都规划的国际竞赛方案2) 很好的利用了地形,使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3) 人口密度:30平方公里,2.5万人4) 南政北住5) 一系列广场,放射路,蛛网路6) 有田园城市的美誉11. 勒•柯布西埃的明日城市代表作:1922《明日的城市》1933《阳光城》思想:城市集中主义1) 通过技术改造完成集聚功能2) 提高密度解决拥挤问题,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3) 合理分布城市各区密度4) 采用一种高效、新型的交通系统300万人的城市12. 卫星城镇理论与实践提出:翁温1922《卫星城市的建设》概念:卫星城镇是在大城市周围,并在生产、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大城市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