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1、在用地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

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

波斯信奉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

3、迈西尼:主要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的卫城。

迈西尼的泰伦卫城是希腊建筑的雏形。

4、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与奥林比亚圣地是这类圣地的代表。

5、希波丹姆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

理念: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获得秩序与美。

模式: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进行规划。

典型平面: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把城市分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特点:布局规整,模式统一,逻辑清晰,广泛应用于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

代表:米利都城、普南城。

6、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代表城市:普南城、亚历山大城。

7、共和时期罗马广场位置:帕拉丢姆以北。

性质:市民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

特点:有丰富的雕像装饰。

建筑物彼此在形体上不甚协调。

体现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即每一建筑群都比以前的更大。

8、罗马帝国广场位置: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

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

布局特点:实体与空间;空间转合;帝王业绩之彰显。

设计手法:轴线对位;柱廊。

特点:总体上,广场形式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形成三度空间艺术组群。

巨大建筑物构成巨大空间,辉煌而开阔,明朗而有秩序。

9、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社会特点:是封建主世袭领地的分封和教会的庄园化。

阶段:中世纪初期:特点是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使得西欧文化处于极端破落的状况。

西欧城市兴起于9-10世纪,始于意大利。

11-12世纪,城市发展出现质的飞跃。

成立了行会,获得了自治。

城市议会是其中主要机构。

12-13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城市变为商业活动中心。

规划建设特征:1、中世纪西欧城市是自发成长的,这些城市主要在三种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第一种是要塞型,第二种是城堡型,第三种是商业交通型。

2、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

3、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

4、中世纪城市化分为若干教区。

5、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6、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7、环境视觉秩序通过建筑物之间的相似与相异的明确分野而取得。

8、弯曲的街道既可挡冬日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10、巴黎:法兰西封建国家公元888年以巴黎作为首都,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1、拜占廷的城市建设活动,以首都君士坦丁堡最为活跃。

12、首都君士坦丁堡特征:居高临下,防卫区仿古罗马七丘,筑于高丘之中。

13、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期的纪念碑。

14、俄罗斯的城市规划结构多数是围绕着城市中心的克里姆林向外放射。

形成放射环形规划系统。

15、日本自公元894年起,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模拟,形成日本独特的文化。

平城京:城市全模仿隋唐的长安城。

16、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分期:1、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特点: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较自由,风格平易,空间大多较封闭,雕像多在广场一侧。

代表:佛罗伦萨的西格诺里亚广场、安农齐阿广场。

2、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3、以威尼斯和巴比伦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晚期(16世纪中期和末期)。

中晚期特点:严整、柱廊、形体环境协调统一,空间较为开敞,雕像多置于中央。

代表:罗马市政广场(卡比多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4、17世纪以后的巴洛克时期特点:富于动态,气势宏伟;在强化设计意图方面手法娴熟、风格强烈;建筑物的体积构图受到强调。

代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罗马纳伏那广场(封闭式)。

17、阿尔伯蒂: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人。

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

主张:1、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选址和选型。

2、结合军事防卫的街道布局。

3、提出“理想城市”模式。

4、体现了理性原则。

5、筑城要求便利,美观。

18、阿尔伯蒂:1450年《论建筑》。

19、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

斯卡莫齐有个理想城市方案。

20、城市改建:文艺复兴的城市突破了中世纪城市宗教内容的束缚,教堂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象。

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

21、安农齐阿广场:文艺复兴早期最完整的广场。

22、1655年法国在法兰西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

1671年又成立了建筑学院。

23、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

它认为不依赖感性经验的理性是万能的。

古典主义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

24、绝对君权最伟大的纪念碑是对着卢佛尔宫建立的一个大而深远视线的中轴,延长丢勒里花园的轴线,向西稍偏北延伸,与1724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长3公里,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圆形广场。

25、凡尔赛的建设:路易十四时期,服务于王权的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凡尔赛宫。

26、巴黎协和广场主要特征:开敞。

园林广场的做法也用到了城市广场中来。

协和广场出色的起到了从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27、伦敦:市中心、船埠及其交通的功能布局,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新特征。

28、英国旧城改造起因:1666年伦敦一场大火。

规划师以园林思想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格局。

整个规划重视的是城市的经济职能,但不能协调城市现状与地形,不能协调英国的不彻底资产阶级革命。

29、英式园林----18世纪30年代,抛弃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此时中国传统的模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法正与英国兴起的浪漫主义的造园思想一致,在英国出现了“英华庭园”。

30、1853——1870拿破仑第三执政期间的奥斯曼巴黎改建:主要内容:骨架——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帝国式风格。

卢浮宫、宫前广场、协和广场、北至军功庙西至雄狮凯旋门。

市容—道路宽与建筑控高;重视绿化(滨河绿地,林荫大道。

评价: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未解决贫民窟问题。

31、田园城市: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又名《明日的田园城市》 32、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两种思路:1、分散:电的利用;建设地点自由;城市可分散布局;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汽车四通八达。

2、集中:立体交通将摩天楼连成一片。

33、田园城市:莱奇华斯田园城市、韦林田园城市、汉普斯特德城郊居住区。

3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缓解由于城市技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端,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

内容: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

35、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原则制定了大赫尔辛基现象,方案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独立的城镇,以控制城市的进一步扩张。

36、雅典宪章:1928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四大功能。

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

37、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38、增长极核的概念是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提出的。

39、1955年在阿尔及尔召开国际现代建筑师会议(CIAM)第十次小组成立大会。

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簇群城市。

40、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英国的区域规划:著名的英国“东南部研究计划”和苏格兰的区域发展规划是根据增长极核的理论进行规划的。

41、联邦德国的拜恩州是“中心地”理论产生的地区。

42、英国第二代新城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新城高。

第三代新城主张建设一些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

43、第二代新城朗科恩: 1、以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各单位的中心被城市公交干道串联。

2、规划布局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限制小汽车,鼓励公共汽车。

以8字形道路骨架组织公共交通是经济有效的。

3、工业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

4、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重视古迹保护。

44、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1、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

2、活动中心位置环境区边缘。

3、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

4、突出景观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