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讲稿.pptx
《宏观经济学》讲稿.pptx
9
❖6、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三种方法相结合 ❖7 ❖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工具 ❖宏观经济学更多地运用模型工具——符号、公式等来仿真经济 世界中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变量有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两种。经 济模型的目的是解释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10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宏观经济理论的早期阶段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和发展时期。 ❖两个特征:第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掺杂 在一起的。他们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或发展问题,既 涉及价值、价格、分配等微观问题,也涉及国民财富、经济增长 的原因、货币、财政等宏观问题。第二,古典学派的宏观经济学 说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其微观理论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前,是现代 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 是新古典经济学。
3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我们将讨论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国民经济 总量(又叫国民收入)如何核算?二是国民经济总量如何决定? 三是国民经济总量如何长期、持续、有效地增长?围绕这三个大 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展现为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 ❖2、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3、国民收入决定中的几个专题 ❖4、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三、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围绕着国民收入来展开的,所以又称为收 入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围绕围绕价格展开的,所以又被称 为价格理论。
11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是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存在失业 的经济均衡理论;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 中心;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体系;第五,创立 了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第六,明确提出 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7
❖3、以均衡分析方法为主 ❖经济学中的均衡(Equilibrium)是指任何一个经济决策者都不 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决策以增加利益时的状态。 ❖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是在假定各经济变量及其关系 已知的情况下,考察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状况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均衡分析法,偏重于数量分析
8
❖4、存量分析方法与流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流量是时期数,婉如从喷头正流向浴池中的水;存量是时点数 ,婉如浴池中存留下来的水;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 ❖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存在的有关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 对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流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期 内有关的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或收入、支出)的变动及其对 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5、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相结合 ❖事后变量亦称实际量、统计量,是指经济变量的实际取值。事 前变量亦称计划量、意愿量,指经济变量在决策时的取值。 ❖宏观经济学主要通过对事前经济变量的分析,揭示宏观经济现 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
6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 ❖就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而言,它假设社会制度不变,撇开价值判 断问题,深入研究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不是截然对立的,规范分析往往以实证 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也无法完全回避价值判断问题。 ❖2、以总量分析法为主 ❖运用总量分析法时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而得到; ❖二是有些总量变化的加总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 ; ❖三是有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根本就不能直接加总。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Copyright © Tian-Xiang Liu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1
讲课教师:刘天祥 工作单位:湖南商学院 学历职称:博士/教授 答疑预约:13319600902 面谈地点:一办公楼423 电子邮件:LTX_hnbc@
2
4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特点及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3)制度是既定的、已知的
5
❖二、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联系:是整体与个别之间的关系 ❖1、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互补充、互为前提 ❖3、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 ❖4、两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 ❖: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供求曲线的形状也大体相同, ❖(二)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2、解决的问题不同 ❖3、研究方法不同 ❖4、基本假设不同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
12
❖四、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一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希克斯,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托宾、索洛、奥肯等人不仅大力宣传, 而且积极补充和完善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凯恩 斯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另一方面,在凯恩斯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分化。与此同时,从20 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也纷纷产生,他们的 理论虽没有完全替代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却 使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在凯恩斯之后,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仅 各种流派纷呈,而且也都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宏观(Macro-)” 希腊文表示“大”的含义。 ❖2、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 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说明价 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通过 对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找到总体经济的变动趋势,探寻 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道路。总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就是国民收入, 于是,宏观经济学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以较合适的速度增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