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讲——拟人句(活动课)
滕云
一、教学准备
1、动植物头饰。
2、练习题一份。
二、课程导入
老师讲故事:有一只小猴跑到山下去玩,看到人们都喜欢穿着鞋走路,感到很好玩。
他悄悄地溜到一户人家,偷偷地拿了一双鞋跑回山上。
他穿上鞋后,很得意地走来走去。
伙伴们见了都笑话他。
这时来了一直凶猛的老虎,猴子们一见纷纷爬上了树。
小猴穿着鞋怎么也爬不上树。
猴妈妈叫他把鞋扔掉。
小猴扔掉鞋后很快爬上了树,从此再也不乱模仿别人了。
老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故事里的小猴想模仿谁啊?
学生回答
老师:那么它都模仿人做什么事呢?
学生回答
老师:对了,小猴子模仿人穿鞋,模仿人走路。
今天老师要教大家学习一种新的句式——拟人句。
三、活动课程
1、模仿游戏
板书:动作、心理、神态。
(老师要把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简单的告诉给学生。
)
老师表演,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动作属于黑板上的哪一种。
(老师戴上动物或植物的头饰,表演出人的动作或心理或神态。
)
由表演引出拟人句的定义:让动物、植物做一些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定义要浅显易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品)
判断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在括号里打“∨”。
(1)黄莺在树林里鸣叫。
()
(2)黄莺在树林里欢快的唱着歌。
()
(3)蟋蟀在平台上叫着。
()
(4)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
(5)小树苗随风摆动。
()
(6)小树苗随着风跳起了舞蹈。
()
(7)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
()
(8)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
()
2、游戏:创造拟人句
选两位同学上台,给他们分别戴上动物和植物的头饰。
(如:让一个学生戴上兔子的头饰,让另一个学生戴上花的头饰。
)
以动作、神态、心理三个方式分别进行表演,坐着的学生先以台上学生的表演说一句不是拟人句的句子,老师再说一句是拟人句的句子。
(如:戴兔子头饰的学生表演了一个兔子跳的动作,学生说“兔子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老师就说“兔子在草地上欢快的跳来跳去”。
)
注意:老师要详细的讲解为什么加了一个“欢快”就会变成拟人句的原因。
如此表演几次,让学生渐渐明白并掌握了就反个来,老师先说一句话,再让学生改成拟人句。
四、总结今天活动课内容。
拟人的含义:把动物、植物等人格化,使它们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显得更形象、更生动,这种写法叫作拟人。
这类句子叫作拟人句。
拟人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不单要以游戏的形式来让其理解,更应该让孩子多做练习,多看别人写的句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拟人句。
五、作业
把练习发给学生让他们带回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