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综合治疗

乳腺癌综合治疗


术后放疗的主要靶区
* 胸壁
* 锁骨上区
* 内乳区(肿瘤位于内向限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 腋窝区(腋窝淋巴结转移,有转移而清扫不完全
或淋巴结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放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改良术后辅助放疗不但能提高局部控制 率,而且还能提高高危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但应注意控制心脏受量。
乳腺癌辅助化疗进展
影 像学检查
* 钼靶X片 * 乳腺导管造影 适用于有乳头溢液者 * B超 * MRI * PET
Mammography
CC位(头-尾位)
Cranio-Caudal view
MLO位(侧-斜位)
Medial-Lateral-Oblique
Direct Signs
mass(肿块)
irregular
乳癌仅占乳腺癌的1%左右。
年龄分布
30岁内少见,45-50岁的发病率较高,绝 经后发病率持续上升,到70岁达到最高峰。 目前30-40岁及50-60岁的发病率有明显的 增高。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
1. 激素因素: *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 <13岁 / >17岁:2.2倍 绝经年龄 >55岁 / <45:2倍) * 初次足月生产年龄(<20岁 / >30岁:1/3) * 哺乳情况 * 激素替代(相对危险因子1.02 – 1.35) * 避孕药的使用? 2. 遗传因素: * 一级直系亲属乳腺癌史(相对危险性2 – 3) * P53,BRCA 1-2突变
3. 乳腺良性疾病: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
4. 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 移民到美国的日本妇女及出生于美国的第一代 日本移民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与当地妇女没有区别 * 肥胖:可能与脂肪组织分泌的雄烯二酮转变为雌 酮有关 5. 电离辐射:斗蓬野照射后
What is the breast cancer?
早期浸润性癌
导管早期浸润癌: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管 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浸润。 小叶早期浸润癌:癌组织突破管壁基底膜, 开始向小叶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范围 内。
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75~80% * 单纯癌:最多见,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大致相等 * 硬癌:癌实质少于间质 * 不典型髓样癌:癌实质多于间质,间质缺乏淋 巴细胞浸润 * 腺癌:切片上腺管结构应占一半以上 * 混合性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又称小细胞癌,癌细胞围绕导管成 靶环状排列,预后极差。
按分子表型方法分型
(BCIRG001研究)
①三阴性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
ER、PR均为阴性,HER2阳性 ER和(或)PR阳性,HER2阳性和 ER和(或)PR阳性,HER2阴性或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 ②HER2过表达型 ③luminal B型 ④luminal A型 Ki67低表达
外科治疗
19世纪末 Halsted乳腺癌根治术 20世纪初期出现了增加清扫内乳淋巴结的扩大根治术
60年代由于对乳腺癌认识的改变出现了改良根治术
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的Patey改良根治术 保留胸大、小肌的Auchincloss改良根治术
70年代后由于放疗和化疗的进步使保留乳房而又根治 乳腺癌的保乳手术进入临床
不规则的
high density
高密度的
indistinct circumscribe d
边界不清的
spicular 毛 刺
Indirect Signs
enlargement of axillary lymph node
腋窝淋巴结肿大 increased vascularity 血运增加
skin thickening 皮肤增厚 tunnel sign 漏斗征
恶性肿瘤中均有铁蛋白的升高
病理学检查
空心针穿刺活检
敏感度80%~90%,肿瘤越大,敏感度 越高,>2.5cm者效果更理想
术中冰冻诊断
准确性高,几乎无假阳性,可观察肿 瘤边缘。 1cm以上肿瘤可做冰冻,<1cm者尽量 做石蜡诊断,以免破坏标本。
2010年NCCN TNM 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 T 原发肿瘤 Tx 原发肿瘤情况不详(已被切除)。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乳 头Paget’s病,而乳房内未扪及肿块。
当前国际上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
Ⅰ期 手术治疗为主。目前趋向于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 对具有高危复发倾向的患者可考虑术后辅助化疗。
(注:T1N0MO)
Ⅱ期 先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和临床情况进行辅助化 疗。对肿块较大、有保乳倾向的患者,可考虑新辅助化疗 (术前化疗)。对部分肿块大、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病例, 可选择性做放疗。
浸润性特殊癌
①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典型髓样癌):癌实质多于间质伴明显 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此乃机体对肿瘤的反应所致,预后好。 ②小管癌(高分化腺癌或管状癌):占1~2%,预后好,切除后治愈率 达95~100%。 ③粘液癌(粘液腺癌、胶样癌):粘液湖中漂浮着小簇的癌细胞,不应 含有其他癌的成分。 ④腺样囊性癌: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亦含有圆形筛状空隙。 ⑤大汗腺样癌:少见,由大汗腺样癌细胞组成。 ⑥乳头状癌:多发生于大导管,预后较好。 ⑦鳞状细胞癌:为典型的鳞状细胞构成,可见细胞间桥和/或角化。 ⑧乳头Paget’s病:多发生于乳头乳晕区,为乳头湿疹样癌,往往容易漏 诊,与皮肤病混淆。多为乳腺实质癌沿导管蔓延至乳头及乳晕区表皮 的结果,属于继发性病变。
乳腺癌常用生物学指标
CA153 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33.3%~57% CEA 为非特异性抗原,在许多肿瘤中都有升高,无
鉴别诊断价值。乳腺癌术前约20%~30%CEA含量 升高,而晚期乳腺癌中则有50%~70%出现CEA值 升高
CA125 为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反映体内铁的储存状态,在很多
乳腺癌化疗分类
* 新辅助化疗 * 辅助化疗 * 姑息性化疗 术前化疗 术后化疗
新辅助化疗
* 目的是缩小肿瘤,便于手术,增加保乳 率,消灭微小转移灶,减少远处播散。 *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还在尝试中。 * 赫塞汀与紫杉醇+铂类的联合应用越来 越多,但尚未确立为标准的治疗方案。
CMF1
1960’s 1970’s 非蒽环 类药物 1980’s 1990’s
紫杉类药物
Dose5,6 2000
Meta-analysis12 2002~ 生物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手术蒽环类药物20世纪70年代: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脲嘧啶等非蒽环类药物为主 20世纪80年代:阿霉素、表阿霉素等蒽环类联合化疗为代表 20世纪90年代: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等紫杉类药物被称为肿瘤化疗的重 大突破
(注:ⅡA:T0-1N1M0,T2N0MO; ⅡB:T2N1M0,T3NOMO)
Ⅲ期 新辅助化疗后再做手术治疗,术后再根据临床和病 理情况做放疗、化疗。
(注:ⅢA:T0-2N2M0,T3N1MO; ⅢB:T4N0-2M0;ⅢC:N3M0)
以上各期患者,如果受体阳性,应该在放化疗结束后给予 内分泌治疗。 Ⅳ期 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注:M1)
胸壁 胸大肌 腺叶 末梢导管
腺泡 (acini) 输乳管 皮下脂肪
乳腺癌的诊断
普查和自查 影像学 生物学 病理学 基因芯片技术
普查和自查
1960年New York 乳癌普查小组对30000 名正常妇女进行了 乳腺钼靶X片 普查,并持 续10年随访,结果:>50岁组死亡率下降了30 %,转移率减少了1/3(比正常人群早诊断2 年)。<50岁组无统计学意义。 高道利等96年报道:对30万上海纺织系 统妇女进行乳腺自查的随机研究,也显示50 岁以上人群的干预组早期乳癌的检出率明显 高于对照组。
特殊形式的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占1~3%,见于绝经期及妊娠、哺 乳期的妇女,发展迅速,乳房皮肤红肿、发热, 预后极差。 副乳腺癌:可沿胚胎期乳线的任何部位发生,但 最常见于腋窝,其次为外阴及锁骨下,预后差。 男性乳腺癌:1%,常发生在乳晕区及其附近,较 早出现皮肤及胸壁侵犯,腋下及内乳淋巴结转移 率高,预后较女性差。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和平医院肿瘤科 张宁宁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1、概况 2、当前国际上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3、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4、放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5、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6、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乳 腺 癌 概 况
流行病学
乳腺癌是全世界妇女第一位恶性肿瘤,并且发病率

0期 Tis No Mo I期 T1 No Mo IIa期 To Nl Mo T1 Nl Mo T2 N0 Mo Ⅲa期 T0 N2 Mo T1 N2 Mo T2 N2 Mo T3 N1-2 Mo IV期 任何T 任何N

Ⅱb期 T2 Nl Mo T3 N0 Mo Ⅲb期 T4 N0-2 Mo Ⅲc期 任何T N3 Mo
nipple retraction 乳头内陷
乳腺癌生物学检测
肿瘤标志物 定义: 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 释放或宿主对癌细胞产生的反应性物质。
两类: 1.肿瘤所产生特异性物质,特异性标志物。 2.组织类型相似而性质不同的肿瘤发生时, 含量有较大变化的物质,称肿瘤辅助标志物。
理想的肿瘤标志物(TM):特异性强、敏感性好
90年代又引进前哨淋巴结活检概念
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T:切除原发肿瘤
N:腋窝淋巴结清扫
(诊断意义大于治疗意义)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发展
乳腺癌应用放射线治疗已有100年的历史, 但在早年,仅作为术后补充治疗或晚期、复发 病例的姑息治疗。 近年来,随着放疗设备的改进和技术的提 高以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可使局部肿瘤 获较高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放疗效 果明显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