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_《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材介绍】唱歌课《木瓜恰恰恰》(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简谱彩色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目标通过聆听、表演、演唱歌曲等形式,通过教师简介印度尼西亚这首儿歌,学生了解一些相关文化,初步了解叫卖歌。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连续弱起和连续切分节奏的练习及歌曲两个部分情绪的对比,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受不同节奏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教学重难点】学生用恰当的情绪完整的演唱《木瓜恰恰恰》。

学生能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二部分及其中连续切分节奏的把握、快速演唱时的换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聆听《卖汤圆》导入《木瓜恰恰恰》【教学思路:通过聆听音乐,初步了解叫卖歌的特点,为了本课的导入做铺垫。

】二、组织教学过渡语: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首叫卖歌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歌曲卖的是什么?学唱歌曲:(一)听一听初听歌曲并回答问题生:这首歌曲是卖水果的我:这首歌曲的主打产品是什么水果?生:木瓜(课件展示)描述木瓜的味道、颜色、形状等。

(二)了解印尼1.你知道木瓜生长在哪儿吗?(多媒体展示,我介绍)木瓜主要产地在印尼,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13667个大小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人们称为千岛之国。

由于那里的火山十分活跃,所以被称为火山之国。

印尼小姑娘漂亮的服饰和翩翩的舞姿都令人赏人悦目。

印尼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巴厘岛,那里风景如画,景色怡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有神仙岛、花之岛的美称,那里盛产水果,每逢水果丰收的时候,印尼果农就会挑的挑、扛的扛、顶的顶,把好多鲜美的水果运到集市上去卖,城里的人就都去逛集市、争着品尝选购物美价廉的好水果。

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生:活泼、快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生:略学唱第一部分。

1.手风琴伴奏,学生跟唱。

2.填词演唱。

3.跟伴奏练唱第二本部分学唱第三部分分析与第一部分是完全重复还是变化重复?完整演唱歌曲1.完整演唱2.处理难点。

3.认识一下歌词中的水果。

拓展部分:除了《卖汤圆》、《木瓜恰恰恰》外,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叫卖歌呢?欣赏:1、《卖报歌》2、《新货郎》小结:完整演唱歌曲。

同学们,“叫卖歌”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老师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创作出一首简单的叫卖歌曲,旋律可以用自己熟悉的。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的作品,好吗?七、下课同学们,让我们在愉快的心情当中结束这节课好吗?请将你的歌声和快乐一同带走,我们下节课再见!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本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视唱乐谱的能力,在歌曲中出现的弱起、切分节奏是学生在以后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

本课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切分节奏在歌曲情绪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歌曲情绪变化明显,应引导学生们用正确的情绪演唱。

把握好第二部分的情绪,用甜美的声音演唱。

根据歌曲的特征和学生的特点,本堂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木瓜恰恰恰》效果分析我在我校录播教室执教了《木瓜恰恰恰》,整体效果良好,现在分析如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中,拓展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跳的欢快而热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欣赏过程中,互动环节学生略显被动,能够根据歌曲的意境有感情的演唱。

音乐体验环节基本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忘各位评委予以纠正。

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简谱彩色版)本单元——木瓜恰恰恰,《木瓜恰恰恰》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唱歌课,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首民歌。

歌曲的词曲作者是阿里戛尔索,谢彩月译配。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卖瓜人卖瓜的场景和心情。

歌曲为两段式,降E大调。

此外整首歌曲的歌词非常生活化,描写了卖瓜人挑着瓜到城里卖的整个过程。

是首富有情趣的歌曲。

《木瓜恰恰恰》设问,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叫卖歌。

1.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歌曲中卖的是什么?学生答:略2.回答正确,请告诉老师用什么方式叫卖的?学生答:略学唱歌曲中提问:3.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生答:三部分4.歌曲的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是完全重复还是变化重复?生答:完全重复《木瓜恰恰恰》课后反思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本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通过熟悉外国的民间音乐,了解世界个地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

因此,在导入时,通过观赏印尼的风光及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音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歌曲的兴趣。

遵循了音乐是音响艺术、听觉艺术的原则,歌曲是听会的,随着衬词拍节奏等,都是为了增加学生聆听歌曲的遍数,歌曲就是在数次听辩中不知不觉学会的,减轻了学生学习新歌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把握学习方法,确定教法(说教学方法)我把歌曲所具有的独特旋律、节奏特点与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来积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自发性的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切分节奏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听节奏,打节奏,唱歌词等练习中循序渐进的感受切分节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习方法)为歌曲设计打击乐伴奏以及肢体伴奏,达到渲染课堂气氛。

在拓展教学这一环节中,我搜集了歌曲《新货郎》《卖报歌》等歌曲,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更明确地使学生了解了“叫卖”这一艺术形式,并鼓励学生加入各种叫卖声来进行演唱。

大大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本节课的教学掀起一阵小小的高潮,从而使歌曲的演唱技能进一步得以提高。

音乐是一种富有情感的东西,它能带给人许多不同的感受。

同时,音乐课堂更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小天地。

在音乐课堂当中,会有许多种创造快乐的方式,而每位老师对课堂的设计也会有所差异。

在音乐课堂中,本人认为,师生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必须要弄清楚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多了解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好的教学。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心理、态度精心设计,使教学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激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了音乐渲染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创造性。

设计思路从介绍叫卖歌引入教学,紧接着使学生充分欣赏、体验印尼的歌曲,从谈论歌曲的体裁、通过课件介绍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并获得一些基本的音乐常识。

在知识技能方面,一部分学生在学之前就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对于音乐的基本知识,如:拍号、弱起小节等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实现教于学的主动结合。

让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

通过学唱《木瓜恰恰恰》,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音乐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程当中的认知、体验,效果自然好得多。

整个课堂情绪高涨、学生思维积极主动,一方面加深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在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内涵中表现自我,创造自我。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欣赏实践和对音乐的理解。

因此,我只运用一些音乐片段聆听和提示性的语言幻灯片让学生真正去感受、体会歌曲艺术的魅力,没有过多花哨的形式扰乱学生的视觉。

五、表扬激励,享受成功(说教学评价)在评价方面,我将突出语言评价的魅力。

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用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肯定,让学生面向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得到认可,享受成功。

在学生成功的时候,让他们更想成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六、优化理解,体会歌曲(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五个环节:一是激趣导入,初识叫卖歌。

二是欣赏歌曲《木瓜恰恰恰》,整体感知。

三是突出重点,重点学唱歌曲。

四是重点感受与表现歌曲。

五是拓展知识,了解生活中其他的叫卖歌曲欣赏,并激发学生创编歌词。

七、示范内容,引领情感(说板书设计)木瓜恰恰恰印尼(这样设计的层次感很强,能让学生对歌曲的结构、内容一目了然,能让学生知道音乐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审视课堂,总结得失(说教后反思)课前,我将教案反复思考、修改,直至个个环节衔接起来比较紧凑和顺畅。

但在下课后,我仍然感到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比如:学生上台表演部分的设计就不够合理,考虑不够充分。

所以我今后在教学环节上还要多下功夫,采取更多、更新、更好地方式来进行教学。

真正地做到把握好教材,把握好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思考得是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木瓜恰恰恰》课标分析本课的设计理念来自于课标的精神。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小学音乐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如: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并用某些音乐要素(如: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节拍、调性、调式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

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地结合。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

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

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如人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木瓜恰恰恰》,通过《红蜻蜓》、《木瓜恰恰恰》歌曲,力图通过唱歌、欣赏、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外优秀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