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艺术的变迁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法律标志。
伴随着产生了伟大的佛教艺术,其中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它是用来作为一种信仰、崇拜,而不单纯用来作为供人欣赏的对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教经历了变化发展,佛教石窟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生活的变化和阶级统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各自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华名族从接收佛教、改造佛教、最终摆脱佛教这一过程。
虽然各个朝代的佛像都具有硕大的身躯,具有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但是它的人事内容去不相同。
以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来看,我们会发现北魏、隋唐、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差异。
中国最早的石窟因推到北魏的洞窟,从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成为洞窟壁画的主要题材,这些佛教传来未经过变化,主要是印度题材,壁画多为佛教故事,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奴好善乐施之类的,这些壁画都体现了人灵魂的善良与美丽,心灵的平静与崇高。
这是一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带有激烈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
从壁画的题材内容是与北魏时期的社会背景戚戚相关的,这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确是严重的歪曲的写照,北魏历史总的来说是一个战祸,饥荒、病疫、动乱的历史。
阶级和民族残酷野蛮的压迫,阶级之间、名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皇室宗族之间杀戮不断。
而壁画的主题正是要让人在悲惨的现实中脱离出来,努力忘记现实中的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卑屈顺从,逆来顺受,做到自我牺牲,以获得神的恩典。
壁画的故事表现在如此动荡的形式中,正可以体会到他们当时吸引,煽动和麻醉人们去皈依天国的那种巨大的情感压力。
北魏洞窟佛像雕塑秀骨清秀、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的寄托在它身上,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脸上的微笑不是对人事的关怀和慈爱,而是对人世现实轻视和淡漠,表现了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跟长期分裂、战乱的南北朝映对的正是长期统一稳定的隋唐,与此相适应的艺术领域,无论是雕塑的面容、体态,还是壁画的题材风格,都开始了明显地变化,与北魏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隋代的雕塑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到唐代以健康丰满的形态为主。
唐代雕塑体态健康丰满,与北魏那种超凡绝尘截然不同,唐雕塑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也显得更加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不在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了。
同时这一时期的佛像更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佛,它已经变得更加分工明确,各有不同职责,形象更加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也较低了。
这与北魏相比,这是进一步的中国化。
这些变化,与儒家思想的渗透有关,至南北朝以来,儒佛道相互攻讦辩论,至唐逐渐协调共存,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了佛教,佛教逐渐符合儒家思
想,两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统一。
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与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都充分表现了宗教儒家的同化合流,各个大佛不再表现为北魏时期千篇一律而同语反复地无数小千佛。
唐朝整个佛像具有一种不离人间而又高于人间,高于人间而又接近人间的特点,壁画同样遵循这一特点,不但同一题材人物有了变化,而且题材和主题也发生变化和转变,与中国传统思想“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本不相投的那些印度传来的饲虎,贸鸽的悲惨场面终于消失,代子而起的是佛教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
壁画中没有流血牺牲,有的是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佛座莲花中央,环绕着圣众;座后财运缭绕,飞天散花;色调华贵绚烂,线条圆润流利,构图丰满柔和,与北魏相比,北魏的壁画使用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述,来求得心灵的喘气和精神的安慰,而唐朝是以对快乐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
佛教艺术的转变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决定的,转乱的年代已过去,随之到来的是稳定和平,繁荣昌盛的唐朝,下层不在向南北朝一样悲惨,上层可以安心的升平享乐,社会形势有所变化,于是大家对佛教的愿望和要求就有所变化,不再需要是吓人的悲惨苦难,而更需要的是更加诱人的佛国幸福,这将是上层阶级的完美蓝图。
北宋时期,随着社会转折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南北经济交流、贸易发达。
科举制确立,社会上中上层广泛追求豪华快乐。
随之文艺领域和人们对美的理解也发生变化,圣唐壁画中那些高大的佛像已逐渐消失,代之的是更多的场景渲染,人物已成为其次,着重描绘的是热闹反复的场景,他们几乎占据整个壁画,色彩俗艳,有华贵趋向富丽,装饰风味变得更加浓厚,线条有唐的圆润变得显现秀柔,
壁画在这个时期开始真正的走向了现实,敦煌壁画中《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却图绘在供养神的殿堂石窟里,并占据显赫的位置和面积。
于此同时发生的是对山水,楼台的描绘也多了起来。
宋代的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壁画概念化且毫无生气,宗教的气息以非常薄弱,神的形象已完全人间化,世俗化,无论是大足石刻,晋祠宋塑,已经完全成为世俗的神。
宋代的雕塑比唐的更加写实,更急逼真,更加具体,已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没有多少宗教的意味了。
从北魏唐宋,我们看到了佛教从接收到改造消化,再到最终摆脱,宗教气息有浓到淡的这么一个过程,可见把佛教艺术混为一谈对待时不行的,不科学的,我们更多的需要是对历史的分析和探索研究,充分挖掘佛教艺术的价值和精髓。
【参考文献】《美的历程》——佛陀世容李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