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观看了吴老师的视频讲座,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上课直接问“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有的学生回答的是听说过平均分苹果---这就是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平均分。

还有的学生回答算过平均分等等。

吴老师的课没有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社的眼球,而是凭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孩子的已有的知识储备的了解。

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吴老师这节课的课件大部分都是一张幻灯片,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用了一张课件:北京市六岁以下儿童1。

1米乘车免票标准,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吴老师的课堂中,讲台前通常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在一起。

学生就是老师的助手,和老师默契的配合。

吴老师的数学课能激发学生思考,在动脑筋的过程中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吴老师讲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严谨的数学课上的津津有味。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整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如在平均数教学中,一组数据:7,4,6,3。

先让学生猜一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猜的结果不统一:4,6。

5。

8等。

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再算一算是多少。

当学生算出平均数是5时。

找出当时猜测平均数是8的学生,让他向同学们发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是8呢?”从而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样的生生对话比老师单纯的告知结果,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原来的教学注重从算法上理解平均数,把概率与统计方面的课上成了计算课。

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因此吴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上。

当然,吴老师的课堂还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如碰到难题都是向学生说---不急,不着急,与我平时讲课时----谁想起来了,会的学生请举手这样的催促形成明显的对比。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相关主题